近日,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院城市运行安全研究中心的周轶与同事们完成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与其他灾害事故叠加发生的应对研究。相关报告被送至北京市政府领导的办公桌上。
“周轶们”为北京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方方面面的智力支持。这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在总结安全生产领域人才培养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聚焦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聚各方英才而用之,为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才培养、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搭平台提供追梦舞台,纳良才多方充实力量,广借力打通成长渠道……从2015年着手培养人才至今,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乘着东风,一条主线抓到底。如今,该局立足“大应急、大人才”格局,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加力,范围更广泛、目标更多元,推动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的“大盘子”,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人才培养之路。
“人才是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事,局党委都大力支持、快速决策,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树森表示。
搭平台 提供追梦舞台
依靠“人海战术”、治理手段单一,科技化水平不高、监管效率较低,工作浮于表面、根源性问题难以解决……2014年,北京市安监局在对制约安全发展的短板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说到根上,还是因为缺少人才,对安全生产规律研究得不深不透”。
培养安全生产领域人才的念头,在时任局长张树森的脑海里扎下了根。然而,当时这项工作尚未引起人才培养相关部门的重视,经费也不充裕,甚至连张树森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万事开头难,先干起来再说”。
有平台、有政策、有激励,才能引来金凤凰。当时,关于人才培养,该局可以依靠的只有北京市安科院等事业单位,其财政、用人需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2015年,在市编办的大力支持下,该局依托相关事业单位,成立了北京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市职业能力鉴定所(机构改革后改为北京市应急能力促进中心)、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
新成立的4家单位为事业法人登记单位,没有级别,没有编制,没有财政预算,公益性质,享受该局提供的政策支持,但不承接该局任何涉及金钱的项目,完全市场化运作,自收自支。
这4家单位各有侧重,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于行业管理部门、市属大型企业、乡镇街道等,提供“大安全”方面的项目服务;鉴定所为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进行资格鉴定;工程技术研究院侧重科学研究、工程服务、技术咨询、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全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聚焦电气安全,服务于城市安全运行。
解决落户问题、海归人员设专项科研经费、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原北京市安监局)积极争取政策,全力打造人才追梦舞台,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这些年运作下来,积累的经验颇丰。
以北京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为例,这家仅有10人的单位,由北京市安科院垂直管理,成立至今已完成150多个项目,帮助基层更好地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政策方针,深受被服务单位的认可。
这些认可,让该局精心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珍视这份工作。郭天强2017年到北京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后,考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证、注册消防工程师证、造价工程师证、一级建筑师证等,被同事戏称“考证王”,也成了中心培养的骨干。去年,郭天强完成的关于加强出租业态下的安全管理的项目,得到服务对象的充分肯定。此后,该服务对象下属公司想重金聘请郭天强当安全总监,但郭天强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