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2017)》(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根据当前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2017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全市金融机构应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以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金融运行新常态,分别为落实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切实做好各项调控工作;继续做好房地产金融调控,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落实好利率市场化改革各项措施;加强对上海科创中心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加强金融风险研判和预警,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16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大力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同时,继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加强定向调控与信贷政策的配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采取了一系列综合举措,有力地支持了上海经济的转型发展,包括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支持效应、创新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引导融资成本稳健下行、切实加强信贷投向调控和推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
其中,在再贷款政策方面,2016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累计发放支小再贷款9亿元,撬动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764.3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2亿元,撬动发放涉农贷款达26.2亿元。华瑞银行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再贷款承贷行资格的民营银行,并率先实际利用再贷款资金发放商业贷款。
融资成本方面,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各行业融资利息与融资费用均有所下降,融资成本呈现普降态势。2016年12月,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5%,比上年同期下降0.17个百分点;2016年的人民币贷款基础利率(LPR)维持在4.3%水平,比2015年的均值显著下降0.6个百分点。
同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注意引导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把控信贷投向,用好有限的信贷增量,优化存量结构,切实保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四新”经济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创业促就业、保障房建设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2016年末,上海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也高出同期境内企业贷款增幅12个百分点。
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6年,上海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持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自贸区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意愿不断增强,境外投资持续活跃,跨境并购成为境外投资的主要方式。2016年,自贸区境外投资项目数492个,其中中方投资额195.9亿美元,占全市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的53.5%,上海自贸区作为企业“走出去”参与跨境并购的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凸显。
跨境并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支持:一是上海自贸区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在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管理框架下,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融资规模从资本的一倍扩大到二倍,融资币种从本币扩展到外币,大大降低了“走出去”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上海地区银行可以直接发放外币贷款至境外,省去了内保外贷、内存外贷业务的复杂手续,以及开立保函所涉及到的手续费,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使得境内企业以更低成本开展境外投资业务;三是新修订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将并购贷款期限从5年延长至7年,将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从50%提高到60%,并取消并购贷款担保的强制性要求,同时不再要求并购贷款的担保条件必须高于其他种类贷款的要求。
目前,贷款仍是跨境并购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而上海自贸区作为跨境并购的集聚地,境外贷款需求旺盛。2016年末,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境外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7倍,比年初新增1754亿元,占全市新增额的85.3%。其中,境外外汇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5倍,比年初新增138.1亿美元,占全市新增额的82.2%。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上海还建立完善金融综合监测分析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同时,加强扩区后自贸区信息的共享,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风险监测管理系统,探索实施金融综合监管:针对跨境金融活动,建立了跨境金融综合监测室;针对境内复杂金融活动,研究建立跨行业、跨市场和新兴业态的金融综合监管监测分析系统。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区内风险管理能力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发生一单重大风险事件。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