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之前,深圳市政府公开就《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这两份材料显示,当前深圳城市发展主要面临“三个不足”,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
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包括“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资源能源约束日益趋紧、部分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社会治理问题隐患较多”等。同时,《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对应给出了今后4年的解决措施。
这些措施是什么?是否能发挥实效改变困局?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是否认可,又能否提出新的建议?即日起,南方日报将逐一进行纵深解读。
诊断1
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院校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空白
尽管深圳被外界认为是“中国硅谷”,但《方案》(征求意见稿)直陈,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尤其是与硅谷、特拉维夫等世界创新中心相比,深圳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原始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大创新载体较少。
目前,深圳承担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华为、中兴通讯、华大基因、光启理工和中广核5个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院校类(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仍为空白。成熟高校只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而北京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2所高校,上海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64所高校,广州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83所高校。
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如高端通用芯片、电子元器件、机器人核心部件以及工业母机、大型生产设备等方面高度依赖进口。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创新动能提升。
《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深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全市PCT专利申请量达到2.4万件。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6个,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达到2200家以上。
解决路径
鼓励校企合作设立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机构
为解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问题,《方案》(征求意见稿)将重点实施“创新支撑服务工程”,具体包括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登峰计划”,打造创新载体“核心枢纽”,加速知识产权流通转化,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记者观察发现,“打造创新载体 核心枢纽 ”和“加速知识产权流通转化”都是解决院所等基础科研机构少的问题。
前者提出建设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布局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并鼓励建设伙伴实验室,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后者针对深圳企业众多,对科技成果需求大,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等一批交易运营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发现、评估、产业化的全过程流通体系,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移转化,可使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完善其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这样即便大院大所短时间内无法建起,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却可以在深应用示范和产业化。
支持领军企业成为世界科技前沿“领跑者”
“实施重大民生科技攻关 登峰计划 ”和“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都与技术创新和企业扶持相关。
一方面在核心芯片、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石墨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数字生命、精准医疗等改善社会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关,支持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率先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前沿、主导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领跑者,将为产业创新的可持续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深圳财政充盈且金融业发达,政府进一步深化科技投入方式改革,实施科技项目后续融资全链条、全覆盖的科技金融计划,可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而展开投贷联动试点,探索设立科技创新银行、科技创业证券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创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也可使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此外,“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则具有辐射作用。深圳企业普遍为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科技企业的设备并不完善,破除孤岛效应,建立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可最大程度发挥科技资源的利用效能。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