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青城,求贤若渴;腾飞的首府,海纳百川。一个地区人才济济,社会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近年来,呼市全面落实自治区“人才强区”和“草原英才”工程的各项任务,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全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实际需求,努力打造“人才流入市”,广泛吸纳各类优秀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首府人才集聚效应凸显。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32万人左右,其中党政人才1.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7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5.8万人,技能人才17.3万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0.3万人。
点击近年来首府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图谱,人才工作演绎出了精彩纷呈的一幕幕:
张波、马骁、于怡然等来自美、英、德等国家的海归博士,放弃了发达国家舒适安逸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毅然选择了到呼市创业。当初为何选择到这里创业?他们的回答是,呼市优良的政策环境坚定了他们在此创业的信心。吸引人才,政策为要。为建立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首府先后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若干规定》《呼和浩特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呼和浩特市鼓励留学人员来呼创业的暂行规定》《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20多项关于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为各类人才来呼市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同时,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和11个配套子规划及9个旗县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了自上而下、相对完整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作用能否发挥、发挥的作用大小与对人才的外在激励密切相关。呼市注重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给予优厚待遇,到党政机关工作,按照国家关于聘任制公务员有关规定办理;到事业单位工作,尚无空余编制的,可带编进入;尚无空缺岗位的,可增设“特设岗位”;对引进的“两院院士”以及海外相当层次的人员,市政府一次性资助科研项目经费300万元;呼和浩特留创园累计出资400多万元重奖入园企业和人才;科技部门对获得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奖励补贴人员的6个项目给予1040万元的科技重大专项和应用研发项目经费支持;开展评选“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呼和浩特市科教兴市市长特别奖”“呼和浩特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对做出重要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呼和浩特特聘专家”称号……
此外,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窗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工商注册、行政审批、人事代理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打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正是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人才政策,产生了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
清华大学博士乌力吉,在金融IC卡领域的研究国内领先,是创业园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美国加州大学博士于怡然去年来到创业园创办捷怡农业有限公司,培育出了更适应我区环境的优质苜蓿品种,对于乳都产业链上游的完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是自治区打造“草原硅谷”的核心区。作为国家级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从2010年挂牌至今,已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156人,其中博士66名、硕士90名。注册企业107家,引进培育“草原英才”团队及个人10个(名),引进获得国家专利技术70项,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6个。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近年来,呼市围绕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乳业、电力、生物发酵、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载体,做到以一流载体集聚一流人才。目前,建成的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内蒙古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金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生物发酵特色产业化基地,云计算产业园,亚洲最大乳业研究院——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银宏干细胞院士工作站,金河生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蒙牛澳亚示范牧场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等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区域创新特色鲜明的载体平台,为吸引重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呼市还以优化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引导为抓手,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我市拿出资金作为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协同内蒙古教育厅、科技厅共同支持驻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呼市100多家企业与65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进一步集聚了人才发展的磁场,加强了人才引进与培养。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