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高新区围绕千亿产业链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图为今年7月奠基的紫光科技园(效果图)。
一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从加快新项目引进和建设步伐、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等方面入手,加快结构优化,集聚创新要素,释放供给端活力,打造厦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先行区。
【观察员简介】
李萍
厦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中国社科院高级访问学者。曾荣获福建省党校系统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党校系统精品课二等奖。主持省、市级社科课题15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纵横》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蒋晓蕙
经济学博士,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经济学、产业集群与产业调整、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管理。
【关键词1】
产业集群
培植产业集群推进转型升级
镜头:华为、三星、联想、小米……这些我们熟悉的品牌手机中,都将跳动“厦门芯”。7月22日,集成电路领军企业紫光集团在厦投资的紫光科技园暨展锐大厦奠基仪式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举行,这是一个“大项目”——总投资4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集研发设计、产业孵化、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地;这更是一个“好项目”,业内人士分析说,厦门紫光科技园和展锐大厦将进一步强化火炬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技术、相关应用等方面的研发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进而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产业千亿产业链(群),推动我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观察:李萍认为,火炬高新区是厦门市打造千亿产业链的重要载体,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和特色,推进两岸产业融合,着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led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向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在打造园区千亿产业链(群)的过程中,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龙头项目,引进产业链关联企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研发和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大力引进研发项目落户园区,推动园区转型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
【关键词2】
招才引智
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
镜头: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厦门赛区)暨第二届“白鹭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上,火炬高新区企业英麦科(厦门)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摘得企业组二等奖。颁奖一结束,创始人王明亮被不少创投机构“包围”了,这位曾在美国高通工作六年、参与苹果6、6s芯片研发的80后创客,以其在中高端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对市场的敏锐,获得了创投大咖的点赞。
王明亮是我市于2013年引进的高科技领军人才,提及回国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原因,他说,福建是自己的家乡,而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研发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且人才配套政策较为完善。
专家观察:李萍认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成功,在于走的是一条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兴业之本,强市之要。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火炬高新区最突出的特色是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高端人才在高新区集聚。如,火炬高新区已成功入选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聚集基地,高新区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带动”战略,仅电子信息领域就聚集了3088名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