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注定是东莞的大事年、实干年。仅在6月份,东莞就召开了两场“倍增计划”现场交流会。
“倍增计划”仅仅是今年一大波代表东莞特征的热点名词之一。
从开春到年中,倍增计划、十大行动、十大计划、治污、园区统筹、人才战略、资本运作等一大波东莞代表词汇频频跳跃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议程中、进入媒体的报道热词中,每一个关键词后成为企业热点关注点。
上半年,东莞一派姹紫嫣红。
事实上,“倍增计划”只是东莞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出台“更高水平发展十大行动计划”中,先行而动的其中一颗棋子而已。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说,部署十大行动计划,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创新实践;每完成一个,东莞就向更高水平发展、万亿元级俱乐部迈近一步。
这项时间跨度从2016-2018年,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十大行动计划工作部署,显露更多的是东莞直面发展进程中的困境,率先应对、务实破题,干在实处,不断绽放新精彩的智慧之作。
重大项目锁定经济高增长领域
在东莞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暨项目集中签约、动工当天,东莞热闹非凡;东莞坊间各路企业大咖们,积极对东莞行动作出了回应。东莞市长梁维东说,当天集中签约动工的项目,只是东莞全市签约和动工项目的一部分;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表明东莞有充足的项目来加速新旧动能的转换,有坚定的信心来实现倍增发展,有充足的后劲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镇街有足够的干劲来比拼赶超、奋勇争先,并再一次吹响了东莞改革发展、干事创业的冲锋号。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天动工、签约的重点项目,分别来自于东莞的凤岗镇、长安镇、松山湖园区、洪梅镇、厚街镇、茶山镇、黄江镇、寮步镇、横沥镇以及麻涌等镇;项目覆盖文化产业、智能制造业、物流、教育机构、特色小镇建设、科研中心、新能源研发、电商园区、光伏产业、特种设备、平台建设等;记者观察发现,平时较少在媒体曝光的平流层卫星装备产业,这次也在东莞重大项目建设的行列里悄然露脸。
在推进会上签约动工的85个项目中,与“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相关的有13个,总投资额145亿元;此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蓝思科技东莞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蓝思科技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高端显示屏触控功能玻璃面板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3月在创业板上市,总资产超200亿元。松山湖一期项目的动工,是该企业进一步扩大在华南地区产能和研发布局的又一大手笔。记者获悉,今年5月份,蓝思科技松山湖基地将正式投产,在其动工仪式上,蓝思科技常务副总经理李晓明在台上显得意气风发。“今年,蓝思科技为这个项目要投资50亿元。”自去年年底以来,蓝思科技大举进军东莞。先是出资12.2亿元收购联胜科技,随后又宣布斥资45亿元在塘厦打造新厂区,其布局东莞的战略版图日渐清晰起来。今年投产后,李晓明向媒体透露,该基地将主要研发生产蓝思科技的新产品,例如玻璃、陶瓷面板等。如今手机市场对蓝思科技新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随着项目的投产,今年,该项目的预期目标是产值达到30亿元。落户松山湖,未来将成为蓝思科技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基地。
“入选倍增计划里的名单企业,就如同是开了一个学校读书的小班制”。东莞市长梁维东用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班制”三个字来形容倍增计划的特点。“试点企业后的有效做法,东莞将把从这个小班里走出来的经验,总结扩散到东莞所有企业”。
记者从东莞市经信局了解到,按民营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已上市或已挂牌新三板企业及上市后备企业四个类别,各选取50家共约200家企业,分别由东莞经信、商务、金融、科技部门牵头;各镇(街道、园区)作为推进主体,整合土地、资金、能源等资源,从科技创新、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总部经济、兼并重组、产业链整合、资本运营等方面制定行动方案,对试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企业规模和效益实现快速提升。
不难看出,在200家入选东莞市倍增计划的企业,实现了东莞32个镇街(园区)全覆盖。企业规模涵盖大、中、小型企业,其中应收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100亿元企业35家,2-10亿元企业94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占比83.6%;上市或上市后备类企业104家,占比48.6%;内资和外资企业分别为162家、52家,占比分别约75%、25%。同时,记者从东莞市经信局和商务局了解到,上述企业2016年营业收入规模高达3674亿元,相较于2015年,这些企业的平均年营业收入规模2382亿元,整体增长54%。
“满天繁星,独缺明月”,这是东莞过去被外界所解读的产业格局。为了打破旧格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东莞主抓重大项目建设,以此作为加快转型升级、落实东莞制造2025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85个签约动工项目强势加盟,为全年重大项目建设打响“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