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李宇宏从浦东新区商务委交流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作,担任技术进步处的处长、党支部书记。彼时,她尚且不知道自己即将投入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雄伟蓝图制订和重大任务推进中。在上海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建设科创中心的任务中,上海经信人始终走在前列,技术进步处则是全委推进科创中心工作的牵头处室。
技术进步处在经信委是一个特别的处室。说她是综合处室,是因为她牵头全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四新”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工作;说她是专业处室,是因为她还承担着本市3D打印、生物医药以及相关新兴产业的推进工作,被称作经信委的“小科委”。近三年,技术进步处连续获得市经信委先进处室荣誉称号,2016年还获得了上海市市级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乘着科技创新的春风,做好产业发展的加法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上海经信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就能赢得产业发展的主动权”,2016年,市经信委针对当前全球制造业创新趋势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创新性地提出开展产业创新工程,提升制造业水平和能级。为此,技术进步处制订了发展目标:引进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视野的国际团队,破解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关键领域的前瞻布局和新兴产业的壮大发展。有了目标怎么来实现呢?经过与其他专业处室、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多次的会商后,团队细化明确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装备与核心部件、先进传感器与高端芯片、AMOLED与新型显示等12个方向来启动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为了保证每个产业创新工程的有序推进,技术进步处加快推进步伐,短短数日就先后制定了详细的推进方案、工作机制、工作分工。作为综合和协调部门,也同时积极做好相关组织和服务工作。
夯实工业基础,筑牢产业砥柱
小小的笔球珠,大大的尴尬,中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竟然连一个“小小”的笔头“球珠”都需要进口,这不仅是总理的遗憾,也深深扎痛了每一个经信人的心。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5大创新工程。2016年,市经信委制订《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其中工业强基工程的重担委领导权衡考虑,又落在了技术进步处的身上。“工业强基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战略性工作,也是未来本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落脚点”,有了这一指导思想和深深地责任感,技术进步处组织精兵强将,会同各专业处室、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及院士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会等各个主体单位,组成“1+8+1”的专题研究团队,开展工业强基策略选择与方案设计研究课题研究。
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凭着一股韧劲,通过密集走访调研,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处会各处室提交了总体调研分析报告和产业发展思路,最终上海“面向十年、布局五年、抓住三年”推动工业强基的整体思路应运而生。
在市财政局支持下,工业强基专项资金也配套出台,同时,《上海工业强基实施方案(2017-2020)》也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将于近期对外发布。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
一位来自金山的企业老总在会议室里苦恼地说道:“公司采用纯电动汽车增加城市微公交,推行城市交通革命的新型商业模式,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和停车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在示范运营资质及牌照额度办理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当时,会场内除了市经信委外,还有市发改委、市交通委等相关委办的领导。技术进步处的同志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协调,提出解决方案,企业的困难不久之后便得以解决。
这样的场景经常会看到。自从上海2014年部署发展“四新”经济以来,每个季度,技术进步处都会和本市相关委办处室的负责人一起,面对面地倾听企业的诉求。在发展“四新”经济之初,技术进步处就提出推动“四新”经济的关键就是要转变政府管理观念,要以问题为导向,把分类解决“四新”经济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完善问题发现、收集、梳理、筛选和处理机制,攻关难点,着力突破“四新”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为此,上海建立了“2+16+X”(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16个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专题协调和试点探索等方式,协调解决涉及面上的共性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市、区各级部门联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充分发挥“双创”等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依托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在上海开展先行试点,突破“四新”企业重大瓶颈。3年来,依托“2+16+X”工作机制,共为企业解决共性瓶颈问题70余项。上海推进“四新”经济的做法也多次被国务院点名表扬,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全国各地学习经验的同行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