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开区:以“智造”绘未来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6-21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把工业推进到了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第4个阶段,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高交期、高库存、高成本的生产模式亟需应对新技术的挑战。通过“互联网+制造”,促进两化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向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温州产业转型发展的唯一途径。

  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步伐,全面响应实现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温州东部经济发展主平台、主阵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领和推动区内制造业智能转型,这些年来,通过培育示范群体与载体,加快企业成长性培育,使一部分优秀企业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大大提升了全区产业科技整体水平。

  自2015年以来,该区福达合金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恒丰泰减速机和福达合金认定为省级重点研究院,丰迪接插件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企业应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优先支持示范带动性高、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实施。浙江嘉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的新设备被评为2017年度省级首台(套)。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如何在区内打造智能制造新标杆,推动行业向更高端发展的?记者日前走访了该区相关部门。

  以“机器换人”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生产的智能化

  2015年以来,该区制定了装备产业“机器换人”三年(2015-1017)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机器换人5555”(“机器换人”项目50项以上,高端先进设备投资5亿元以上,年均减少用工5000人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以上)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机器换人310”(创建10家“机器换人”示范单位、10家两化融合示范单位、推进10个重点项目)创建活动,通过示范项目和企业的引领带动,点面结合,提高全区“机器换人”面上覆盖率。先后共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64个,总投资达27.2亿元,获上级补助资金达2400万元,兑现区本级资金3600万元,惠企资金创历史新高。通过机器换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9%,减少劳动用工约6000多人。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 实现管理和服务智能化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在全区企业中开展亿元以上企业试点示范全覆盖,引导这些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加速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率先推进企业“机联网”“智能工厂”建设。推进管理精细化,组织实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培育“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加强产品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引导区内泵阀、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发展,引导民用电器、灯具、水暖卫浴等向智能家居发展,引导鞋革、服装等向智能化产品转型,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新产品。2016年以来金帝集团等三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法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认定为市“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以招商和培育为手段 形成智能制造产业支撑

  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要求,在招商引资方面,该区紧紧盯住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成功引入如浙江明泰标准件有限公司、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温州建达电气有限公司、恒丰泰减速机等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

  积极培育区内有成长潜力的、带动性强的企业,如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温州人本轴承有限公司等企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通过多年重视和强化对主导的招商和培育,使全区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实行重点项目“一对一”挂钩服务制度,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支持企业通过旧厂房改建、淘汰落后工艺及设备,实施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机器换人”为核心内容的“零土地”技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