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五次党代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大胆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着力强化技术供给、资本来源、创新生态三大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推动我市发展动能转换与经济转型升级。 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搞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诉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问题是“去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关键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领域没有很好解决的“人无我有”(靠原始创新)与“人有我精”(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个基本问题。换言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诉求就是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替代增长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
——搞创新驱动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希望所在。从国际经验看,全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很多,但大多数国家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长期未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加之社会分配不公,最终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少数能够进入高收入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成功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这一现象说明,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驱动困境,走出了创新驱动困境,自然就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目前的中国已经积累了较大规模的经济实力,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在主要科技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高水平科技供给与新常态转型需求很不适应,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希望就在于创新驱动。 ——搞创新驱动是全球发展转型的大势所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日益突出,世界贸易放缓,经济结构失衡,全球增长进入“新平庸时代”,迫切需要改变投入方式与增长模式,更多地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也就是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世界经济转型发展。
纵观世界工业化进程,创新一直是大国之间的竞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进入全球化阶段以来,发达国家创新优势依然明显,但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一是全球进入高强度研发时代,但发达国家在全球研发支出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创新资源布局的重要载体。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目前已占全球份额的65%以上,全球化的研发资源配置方式大幅降低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成本,也直接导致了全球创新资源布局对跨国公司的特殊依赖。三是创新高地的多极化日趋形成。特别是亚洲板块的快速崛起,使其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版图的又一核心地带,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城市已经凸显。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也在加速重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相继进行高端前瞻布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开始,以人工智能为高潮,引领第四次技术革命,并推动信息与制造技术融合,使全球制造业发展重心再次转向发达国家。全球创新版图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构、重塑,为我国的战略转型与历史变革打开了“机会窗口”,只有在创新的部署上不掉队,中国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只有在创新的关键领域早突破,我们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