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争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5-15

  上个月,陕西自贸区正式揭牌。作为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西北地区唯一的省份,陕西自贸试验区被赋予了重要和特殊的战略定位——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西安,作为陕西自贸区的有力支撑,更是以其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和文化产业上显现着突出优势,也努力在打造着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型开放自贸试验区。助力陕西自贸区扬帆起航,也是西安打造开放型经济交出的又一份精彩答卷。

  看如今的西安,一座内陆城市,不沿江不沿海,但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港口;屹立于中国西部,吸引1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公司和分支机构,尤其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后,“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已经成为西安沉甸甸的城市名片。

  迎来黄金机遇 “西安答卷”沉甸甸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2015年3月,国家发布《“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将陕西定位为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作为陕西最核心的城市,西安迎来了密集的黄金机遇。 为了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西安首先是确立了“一高地六中心”的目标定位,“一高地”即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六中心”则为建设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3年多来,立足区位、交通、旅游、文化和科教优势,西安通过构筑陆路大通道、推进贸易便利化等多方面,不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探索前进着。其外向型经济的开放程度在不断延展,呈现出的答卷是多姿多彩的:始终致力于与丝绸之路沿线多国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与25个国家的2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为了方便国际间日益密切的合作交流,近年来加紧推进领事馆区建设;积极打造“立体丝绸之路”,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行,国内首条“陆空联动”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和一条条国际直飞航线开通;2013年中亚班列“长安号”首发,在2016年实现了回程,与中亚地区铁路贸易实现了“有来有往”;“西安港”的国家代码(61900100)和国际代码(CNXAG)启用,开创我国内陆型港口获得双代码的先例……

  聚焦世界目光 强力吸引外来投资

  立足丝绸之路新起点,近年来开放的西安一直在积极主动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通过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的建设,不断延展经济的外向度,也吸引了世界目光的聚焦。

  正如当初三星项目落户西安时,韩国驻西安领事馆总领事李康国的感慨:“随着三星的大规模布局,以及成为 一带一路 政策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安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未来。”事实上,三星项目带来的产业效应和西安经济外向度的提升的确有目共睹:项目不到3年已成功吸引外资配套企业103家,充分体现了“陕西速度”和“西安效率”。聚焦西安高新区,今年4月9日中兴智能终端制造总部项目暨中兴智能终端制造二期项目落户,项目将形成新增产能超过1500万部,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链集群。目前,高新区千亿级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正在实现跨越发展,区内已经聚集英特尔、中兴、IBM等知名软件企业2000余家。

  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西安一直在发力。这也让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此,让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看好这座城市。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西安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53.24亿美元,分别突破20亿美元、30亿美元和40美元大关,是“十一五”的2.61倍,平均增速18.91%。去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总量占全省的90%。 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3家,同比增长73.7%;投资总额1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合同外资3.89亿美元,同比增长48.6%;实际利用外资13.2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完成市考指标50亿美元的26.44%。

  截至目前,西安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31家,有17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了公司或分支机构。全市共有外贸公司4935家,平均每年新增外贸公司540家,进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增加到94家,过亿美元企业达17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分别占全市的88.6%和77.5%;全市拥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500多家,从业人员规模突破14万人。美光、三星、中兴、比亚迪、中软国际等重大项目引进,有效带动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快速发展。

  打造营商环境 努力扩展“海外西安”新空间

  外来投资选择西安,绝非偶然。因为近年来西安一直在加大对开放经济政策支持的力度。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西安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西安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等。

  全力做好“放管服”,简化审批程序,西安市不断向区县、开发区下放市级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权限,积极解决外商在发展中的问题;着力发挥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平台作用,聚焦对外开放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充分展示西安服务能力与水平,扩大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国、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泰国等东盟国家和泉州、福州、宁波等国内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经贸往来及交流合作,有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为此,西安先后荣获的“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和联合国“全球最具发展潜力新兴城市”,荣誉的取得是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上述措施最好的印证。

  为不断加快对外投资与合作的步伐,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市商务局积极鼓励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当年累计新设境外投资机构71家,同比增加21家,涉及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商贸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势头迅猛,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投资建设的“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2月正式投产。

  “围绕 一带一路 建设,我们要努力扩展 海外西安 新空间。”市商务局局长吕恒军介绍说,西安要继续深化对外投资战略布局,必须“做大做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通过鼓励我市拥有核心自主技术的企业抱团出海,推进西安制造、西安服务、西安品牌“一体化”走出去,打造跨境产业链,引导企业在海外建立加工组装、境外分销、售后服务体系,带动产品和服务出口。面对崭新的自贸机遇,吕恒军也表示,要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搭建“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政务服务平台,在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上取得实效,构建公平、统一、高效的监督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未来持续发力 争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

  “一带一路”战略使西安处于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扩大开放也是西安的必然选择。

  今年1月4日,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明确指出,要通过做优大环境开局,进一步搭建大平台,让发展大产业都有广阔的新空间;要加快大西安建设步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打造西部经济强市,到“十三五”进入万亿GDP方阵。王永康强调,要做实开放大通道,做优开放大平台,做大开放经济,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争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唯有以开放的姿态,跳出城墙思维禁锢,进一步走向开放、对接国际,西安才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抓住更大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