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煤,其衰也煤。从“一煤独大”到转型升级,太原这座因煤而耀眼的城市正失去往日荣光。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走访调研了解到,伴随着煤炭市场近几年的不景气,作为中部六省会之一的太原市,其经济体量已屈居末尾。为扭转颓势,太原市近几年一方面下大力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对外招商引资,希冀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尽快迎头赶上。
但在调研中记者也发现,一方面是热情好客欢迎八方投资,而另一方面,太原市也面临营商环境之难和产业培育之艰的困局。国企改革后遗症难消,多部门轮番登门迫使企业掏钱,部分民企甚至被驱离和停产。
此外,在产业培育短时间难以见效的情况下,城市基建及房地产行业成为拉动经济回暖的强力推手,但此举不仅在较低的居民收入和高房价、高库存的矛盾间埋下隐患,在房地产深度调控过程中,土地流拍频发也让太原越发无所适从。
太原,或对整个“煤海”均具启示意义。
国企改革后遗症
1984年就已参加工作的王卫国(化名)即将退休,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待了30多年的企业如今却不再属于他和一帮“老家伙”们,这让他们难以接受。
王卫国口中所说的企业名为太原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第三工程处(以下简称“三处”),成立于1963年的这家集体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辉煌,当时仅工人就有800多人,那时的他们甚至连工程都不用自己承揽,别人会主动先付钱再干活,而现如今包含在册不在岗、退休等却仅40人左右,而在岗职工也仅20余人。
彼时的王卫国刚参加工作,工资仅有30块钱左右,和他一样的大多数人也是从事装修工作。“和现在的草台班子装修队差不多性质。”王卫国说,“别小看这30块钱,那时做公交车才2分钱。”
据他介绍,企业成立之初,都是老人们用自己家铁锹、锄头等所谓的资产出资,才有了后来挣下的产业,因为施工顶账和经营盈利,公司拿下不少土地资产,但随着一步步发展,企业经营思路跟不上市场步伐,原先挣下的土地等资产被一点点蚕食和卖掉,公司至今已经沦为空壳,靠仅剩的一点房产出租度日,勉强能维持员工工资。
但变故随着一场太原国企改革不期而至,也让他们走上了维权道路。“我们是集体企业,上级单位太原市建工集团未经职工们同意,就私自变更企业的投资方,成了太原市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以下简称“太原建工集团”)的资产,我们坚决反对。”王卫国说。
但据记者查询工商资料显示,太原建工集团实际为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何以控制了集体企业?
据了解,太原建工集团原名为太原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其原职能是管理旗下的多家国有企业,后因2004年前后太原市开展大规模国有企业改革,市政府通过挂牌出让国有资产将其改制为民营企业,而由其管理的旗下多家集体企业因历史遗留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据太原市委市政府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工交、商贸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发【2004】1号文)显示,为实现工业强市、扭转国企改革滞后等问题,决定对全市70%的市属国企完成改制,国有资本将从中小企业基本退出,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四个一批”,即转属改制一批、破产重组一批、搬迁改造一批、做大做强一批,而太原市建筑工程总公司亦在其列。
“改制之前的集体企业必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挂靠,但是太原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改制为太原建工集团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主管部分国企改制的太原市城市建设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城建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无权管理非国有资产。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不顺,所以现在也不再主张讲国企改制为民营企业了。”
“我们已经向太原市纪委举报,但至今没有结果。”王卫国说。记者也向太原市纪委、太原建工集团发出采访请求,但市纪委截至记者发稿尚未回复,而太原建工集团纪委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可奉告。”
不过,据王卫国等人提供的视频资料显示,太原建工集团工会主席此前表示,该工会并未为三处出资,对此事也并不知情。而太原建工集团党委书记潘峰祖在回应员工质疑时却表示,三处的工商资料为虚假注册,并称:“你们爱去哪里告哪里告,即便告到天上,也要掉到地上。”
事实上,不仅是太原建工集团一家国企改革并不顺畅,太原市的整个国企管理体制也较为混乱。上述城建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太原市光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就有三四个,且均为市政府直属平级单位,性质基本类似,职能交叉现象较为严重。
“我们管理的企业多是民生性质的企业,比如市政、公交、自来水等,原来有10多家单位,其中有4家已经改制为民营企业,现在还剩6家国企,而这些剩下的基本上是改不动的,听说现在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太原市还没有文件下来。”上述负责人说。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