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人才磁铁”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3-20

  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沉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求贤若渴的迫切。从古至今,得人才者得天下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2016年2月,长春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3个月后,吉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长春新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由此,长春新区开始激活“人才磁铁”属性,引项目、搭平台、落政策,仅一年时间就吸引了各类高层次人才6000余名,签约落位重大项目70个,引进200余个孵化项目,“磁铁效应”初显成效。

  凭借“汇聚人才”的特效加持,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水平突飞猛进,仅入驻长春市科技大市场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就已突破60家,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吉林省科技大市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北分中心全年完成技术交易额4.5亿元。

  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各大金融机构也对新区项目青睐有加。目前已有13家银行通过融资平台为区内企业新增贷款2.8亿元。

  而这些数字,还只是开始。

  2亿元专项资金

  --面向全球的人才漩涡正在形成

  美国硅谷以科技闻名全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法国巴黎是所有艺术爱好者心中的天堂,历史由人来书写,一个人也许就能令世人记住一座城。

  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高新区

  激活了“人才磁铁”属性的长春新区正在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人才汇聚的中心。凭借方式灵活的人才招引机制、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拴心留人的人才服务机制、充满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顺畅高效的人才运行机制,长春新区已开始引起全球各地高层次人才的注意,天南海北的人向这里汇集,甚至有人远渡重洋只为在这个开放、自由、创新、贴心的地方圆梦。

  未来,长春新区将陆续建成“十大产业园”,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航天信息产业园、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亚泰医药产业园、亚太农业和食品安全产业园、临空产业园、绿色健康产业园、国际教育与信息产业园和通用航空产业园,产业范围涵盖了制造、科技、医药、食品、教育、生态等多个领域,如此的大手笔仅靠招揽吉林省内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世界一流的大脑吸引到新区来,才能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诞生世界一流的区域性中心。

  2017年,长春新区将列支2亿元,专项用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一个立足吉林面向全球的人才漩涡正在形成。这些人才将成为新区的头脑,以智慧创造财富;他们还将是新区的四肢,翻山越岭与世界对话;他们终将成为新区的眼睛,见证历史、迎接辉煌。

  5000万元股权投资

  --搭建产学研联动机制的“侨”梁

  2016年8月,东北首个华侨华人创新创业聚集区--“侨梦苑”获批落户长春新区。“侨梦苑”是国务院侨办和地方政府联手合作、重点建设的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已经成为侨商和海外科技人才发展自身事业、侨商联手创业的平台。

  通过这座“侨”梁,长春新区与欧美精英创业家协会等5家海外专业协会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世界华人协会会长一行也到访长春新区,为世界华人协会东北亚分会长春新区联络处揭牌,并签署了《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但在亮眼的成绩背后,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从未消失。

  长春高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内景

  2017年2月,中共长春新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长春新区关于推进“侨梦苑”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依托中俄科技园、中白科技园、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海外学人创业园等平台,加强与东北亚和欧美国家侨商侨资合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在新区转化;举办以东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产品展示、科技论坛、科技项目招商等活动,吸引华侨华人积极参与。

  更引人关注的是,文件中还提出要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通过无偿资助和股权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对入选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引领新区产业发展、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世界一流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5000万元股权投资。

  在日前召开的吉林省 长春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上,共有15个人才项目入选第六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并获得共计530万元的无偿支持。获奖英才纷纷表示,这次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是对他们的肯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获得了很大支持,未来他们将更加努力,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

  从与国际性协会的合作到引进海外人才再到创新项目落地,长春新区正在一步步构建一座产学研联动机制的“侨”梁,将创新转化为真金白银。

  23000名高校精英

  --打造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可以说,人才与长春新区是唇齿相依、互惠共生的--人才需要长春新区搭建平台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新区则需要人才来让项目活起来。

  源源不断涌入新区的人才如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流淌在新区的四肢百骸,带来生机和力量。但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再多的力量只消耗不补充最终也会告罄。如何让这些“外来的和尚”留在新区并教会“本地的和尚”“念经”,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智慧资源,是长春新区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攻克的难关。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

  在这其中,高校学府、科研单位的迁入显得尤为关键。

  2017年3月,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管委会与长春工业大学签署了《长春工业大学建设项目入区协议书》。长春工业大学预计将于2018年整体迁入北湖主校区。

  作为吉林省政府首批三所省属重点高校之一,长春工业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23000余名,有机械、材料、化工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2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建有材料科学高等研究院和汽车工程研究院等跨学科跨领域高端科研开发平台。

  在此之前,长春新区已与吉林大学等驻长高校建立“校友会协作联盟”,与院所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等计划,高校院所在长春新区创办企业达100余户。此次“两所五校”之一的长春工业大学拟整体迁入新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可以预见,未来来自长春工业大学的广大毕业生几乎可与长春新区的各大产业园区“无缝对接”,甚至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培训协议或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定向栽培对口人才,使高校成为长春新区最强大的智慧源泉,同时高校也可从园区获得优惠政策、先进经验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形成双赢局面。

  相关链接--

  中国(长春)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6月决战长春

  作为2017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协海归创业联盟、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吉林省经济技术合作局、长春新区管委会联合承办的中国(长春)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将从现在起持续至6月下旬结束,旨在吸引和聚集更多海外人才到长春新区创新创业。

  大赛将依托中国科协专门网站、海外科技团体等平台,围绕健康服务、现代农业、养老等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新材料、人工智能、光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和能源环保产业,面向全球征集250个华裔及非华裔的创业项目,分别在美国波士顿和旧金山、比利时布鲁塞尔、日本东京、新加坡5个城市举办预赛,遴选出50个创业项目来长春参加决赛。项目按照产业分组,每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并将分别给予150万元、120万元、100万元、80万元资金支持。本次大赛设特等奖1名,项目落位后给予200万元资金支持。

  为更好地吸引参赛项目落位,长春新区专门设立5000万元大赛创业基金,对落位项目的人才直接纳入“长白慧谷”英才计划,除给予资金支持外,同时还享受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办公用房、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

  记者了解到,为筹备此次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长春新区会同吉林省科协、吉林省经济技术合作局与中国科协共同研究明确大赛具体内容、活动经费等事项,并赴江苏省科协、成都高新区考察学习举办大赛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大赛活动方案、支持政策。此外,长春新区还成立新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为下一步有效推进大赛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2017年,长春新区还将举办“2017年长春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并依托大连海创周、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及各种招商活动,计划开展20次宣传推介人才政策活动。同时,长春新区还将依托欧美精英创业家协会等海外专业协会平台资源,联合开展海外人才回国洽谈、项目对接等活动,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新区投资兴业。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