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项目动辄数10亿元,涵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金融基金等领域,总投资额超过800亿元……3月9日,东莞市举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暨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活动。
“项目是发展东莞的根本支撑。”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在会上表示,有项目才有发展,有大项目才有大发展。“东莞将向全社会彰显发展制造业的坚定把握和决心。”
据了解,自2016年至今年2月份,东莞已经签约重大产业项目94个,总投资达到1065亿元。今年,东莞将乘势而上,计划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30个,总投资约4369亿元。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东莞吹响了突围攻坚万亿元GDP的“集结号”。
“倍增计划” 着力转型促发展
作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城市,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活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东莞的动能转换还处于“胶着”状态:外部市场环境复杂严峻,高端制造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并存,引进的重大项目建成释放产能尚需时日,新的经济增长点仍较单一。
为此,今年2月初,东莞市政府发布《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意见》。
“东莞将用‘倍增计划’来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保持制造业企业的优势。”吕业升指出,今年东莞将着重突出实施“倍增计划”,精准惠企。按民营制造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已上市或已挂“新三板”企业、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四个类别,各选取50家共约200家企业,通过 “一企一策”,力促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收入和资产等规模指标,以及利润和纳税等效益指标的“倍增”,并带动面上存量企业的倍增,走上高效集约发展道路,为东莞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据介绍,3月9日集中签约、动工的85个项目中,与“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相关的项目就有13个,总投资约145亿元。
其中,专注传统服装制造的广东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将投资超6亿元建设智能产业项目(一期)。通过该项目,企业将在300家合作伙伴中,优选出30家左右企业,牵头搭建统筹合作的研发中心、供应链中心、物流中心、订单中心和结算中心,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创新实力、降低各类成本。
“未来几年我们将实现‘双百亿’的倍增目标。”都市丽人董事长郑耀南说,不仅都市丽人自身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时还要在东莞聚集上百亿元规模的产业联盟。
东莞市长梁维东表示,实施“倍增计划”,东莞将狠抓存量提升,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企业创新驱动、创新业态与商业模式,促进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企业重视并购重组,促进企业推进资本运营;狠抓增量优化,引进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的优质项目;狠抓城市更新,充分释放出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企业一旦实现倍增,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对东莞提升集约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制造业是东莞安身立命之本,在东莞未来的发展上,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仍然是东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吕业升强调,面对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和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东莞实施重点企业效益与规模“倍增计划”,正是要抓住东莞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战略机遇期,通过骨干企业倍增之量带动形成东莞集约发展之势,推动产业经济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智能制造 推动升级提质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珠三角城市群正处于区域分工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以实体经济、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东莞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高端产业加速发展和产能扩张的优选之地。
专注精密构件的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产品主要的生产商之一。该企业在东莞东城厂区打造的“无人工厂”,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也是3C领域唯一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在这个“无人”工厂,车间里排列着整齐的机器方阵,工业机器人正繁忙有序作业,10条生产线上运转了约180台机器,却只有几个工人。
“因为车间的主角是81台机械手臂。”公司行政副总裁黄河介绍,劲胜精密近年来依靠制造方式的创新,从一家加工贸易企业逐渐转变成手机精密构件产品生产商,但伴随着成本提高和大环境的改变,市场倒逼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有感于此,劲胜精密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通过资本运作,并购了多家数控机床生产商、自动化改造厂商和自动化技术的厂商,率先打造出集国产智能装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工业软件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体系,逐步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通过智能改造,劲胜精密东城厂区用工数从原来的204人减至目前的33人。与此同时,在产品不良率下降60%的情况下,良品率提高到98%,产品开发周期也从原来的3个月时间缩短为80天左右。“人少了,活好了,进一步保障了产品质量,提升了工作效率。”黄河说。
据了解,2014年以来,东莞市政府每年设立2亿元“机器换人”扶持资金,推动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从而掀起了智能装备应用热潮。2014-2016年,东莞市“机器换人”申报项目达1594个,拉动综合投资约253亿元;智能装备产业初具规模并迅速壮大,全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达400多家,从业人员550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