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我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标准化+”战略和“互联网+”发展行动,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加快培育发展“新经济”,“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青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新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
随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新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这既得益于转型升级组合拳效应的显现,又得益于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孕育。从产业结构看,高端、现代、精新成为全市“新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1.7%,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0.9%,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为9.1%,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为20.2%,新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为60.9%,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新经济主体看,跨界融合式经营的微观单位不断增加。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新经济主体加速成长,在吸纳就业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上半年新经济重点法人达26067户,占全市法人单位比重为11.4%,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向看,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得到强化。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成为全市投资的重要增长极。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项目19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个,完成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10%;高技术服务业项目13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2个,完成投资116亿元,同比增长115.6%,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102.1个百分点。
全市创新活力快速提升。创业成果丰硕,创客群体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上半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1824件,同比增长30.3%,发明专利授权3335件,同比增长58.6%。全市孵化器建设新开工76.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77家,毕业企业589家,全市经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达26家。
新产业势头强劲
随着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全市新型经济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产业,对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规模以上工业的高精新成分占比提升,结构优化,增速较快。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7.4%,分别比规上工业增速快3和0.3个百分点,分别提高0.2和2.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比规上工业快4.2个百分点;十大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实现增加值1242亿元,同比增长6.6%,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5.0%,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高端环节的创新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走高。上半年,全市高技术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营业收入140.5亿元,占规上服务业的比重为20.2%,新产品的先导作用展现。国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目录》中,主要工业新产品共14种,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种。
新业态不断壮大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与产业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已成长出一些新业态。
“互联网+工业”降成本、提效率、增效益成效显现。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6.7亿元,同比增长6.2%。 “互联网+商贸流通业”带来的交易流通更加便捷高效。 “网售”成为活跃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上半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限上法人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为13.4%,同比增长67.2%。 “互联网+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开拓了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上半年,全市实现营业收入602.8亿元,同比增长9.5%。 “互联网+邮政”助力快递业成为新兴业态的一匹“黑马”。上半年全市完成快递业务量 1.02亿件,同比上涨51.2%,完成业务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23.6%。
新模式方兴未艾
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成为实现跨境供需的新模式。年初,青岛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和全省唯一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目前青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深入推进,“单一窗口”正式运行。据测算,上半年全市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约6.5亿美元,其中零售出口货值710.6万美元,零售进口货值6039.4万元。
城市消费综合体快速成长,成为服务经济新亮点。上半年,全市共拥有城市消费综合体13家,商业营业面积72.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7.7亿元,吸纳商户1850个,带动就业4.0万人,户均实现销售额150.0万元、吸纳从业人员22人。
创新高地强势崛起
我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一谷两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青岛蓝谷)打造成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创新高地。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的主战场,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各类研发和创新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全市13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稳定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截至6月底,园区登记注册企业726334户,同比增长12.2%,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85户,同比增长12.9%。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海洋经济、影视文化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上半年,海洋生物产业产值385.4亿元,同比增长22.2%;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7.4%。在东方影都等重点项目的带动下,青西新区影视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上半年实现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140.8%。
红岛经济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阵地,积极对标先进高新区,争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截至6月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注册企业4899户,同比增长27.1%,其中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448户,同比增长81.4%;拥有研发机构198个,同比增长38.5%。
青岛蓝谷作为国家海洋创新高地稳步推进,科研机构不断集聚。截至6月底,共引进企业(单位)1408个,同比增长25.7%。引进科技项目18个,同比增长157.1%;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807万元,同比增长12%;申请发明专利60件,授权发明专利20件,分别同比增长9.1%和17.6%;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4.2亿元,同比增长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