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蔚则事业兴。过去的几年,包头市人才战线工作成绩丰硕:目前,全市人才队伍总量达到77.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3.3万人,技能人才43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1.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1万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9万人,党政人才1.6万人。
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市上下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向包头聚集的虹吸现象。
服务全局、统筹谋划,完善人才格局;多管齐下、引育并举,广泛集聚人才;强化保障、精细服务,优化人才环境……如今,包头市人才工作再一次站在了时代前列,将继续谱写求贤若渴、海纳百川的时代赞歌。
搭建平台 广纳群贤
“人才红利”垫高跨越基石
梧桐茂盛,凤凰始来。搭建门类齐全的人才平台不仅是包头招揽八方人才的“梧桐树”,更是成就人才事业的“大舞台”。
在包头,重大项目引进高端人才成果丰硕。几年来,包头市累计实施国家、自治区引智项目64项,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5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9人、海外人才341人。2016年我市启动了“大学生集聚计划”,当年集聚各类优秀人才2.27万人。
在包头,创新团队引进高端人才同步跟进。几年来,包头市以“项目+团队+人才”的模式,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共打造“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再制造技术”、“磁材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58个“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6个。
在包头,产学研合作体系引进高端人才成效显著。通过改革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5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协议,构建人才引进、干部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全方位合作体系,促成北大包头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包头工研院、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平台和项目落户包头,通过这些产学研平台,引进了一大批包头急需的科研人才,加快了引进人才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联合研发平台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培育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20家,实施了2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稀土功能材料、新材料、装备制造、钢铁冶炼、铝合金加工等五大产学研合作体系,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在包头,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激发本土人才奋发有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工程,
着力完善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着眼提升本土人才的能力素养,深入挖掘内生资源动力。申报评选出“包头市文化艺术人才导师工作室”等13个项目作为包头市重大人才工作项目进行资助。2015年启动“鹿城英才”评选活动,共投入以奖代补资金480万元,评选“鹿城英才”各类专家276人、创新创业团队10个、人才工作示范点5个,培养选拔了一批覆盖各学科、各行业的包头市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