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天,深圳2016财政年终结算数据新鲜出炉。有人形容这个数据比较惊艳,仔细看了,的确让人有些惊叹。深圳辖区内产生的公共财政收入超过7900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4765亿元,增长5.6%;深圳市地方级收入实现3136亿元,增长15%,首次突破3000亿大关。数字里面有乾坤。对于深圳去年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有三点观察。
第一,表明深圳的块头越来越大,对全省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未来很有可能要从“两个支撑”变为“三个支撑”深圳以全国约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为国家贡献了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量收入,成为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在城市财政收入规模上,京沪深包揽前三名成为新常态,同时深圳在每平方公里产出4亿税收的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我们过去说,中央寄望广东、深圳发挥“两个支撑”作用,在GDP上的经济总量支撑,引领转型升级的支撑。现在对深圳来说可能又多了“一个支撑”:财政收入支撑。
第二,深圳财政这个高增长来之不易。这样的成绩有三个背景:首先,这个高增长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世界经济持续疲软下取得的。其次,是在意外因素少的背景下取得的。2015年深圳税收增速高的时候,被一些人认为是股市因素,2016年就没有了,深圳可能不行。结果深圳依靠实体经济还是做到了。另外,这个成绩是在“三降”下取得的,更为不易。去年“营改增”,地税受冲击比较大,增速降。还有去年因为落实供给侧改革“降成本”这一块,深圳要给企业减负800多亿,税收降。华为手机等纳税大户外迁,税源降。面对这连续不断的冲击,深圳的高增长说明自身“新税源”培育得比较好。那“高增长”到底来自于哪里呢?那就要谈到第三个方面。
第三,深圳财政高增长说到底是“供给侧改革”的威力。我们说财政数字不是看你今年干了什么?一个企业从创立、成长到成为稳定的纳税主体,最少都需要两到三年,有的甚至更长。去年的财政数字不光是去年的,更反映你三五年前的施政行为。这是客观规律。比如今天深圳税收主力军是华为、平安、招商,腾讯等,这都是以前成长起来的企业。但最让人关注的是新税源名单上出现了优必选、深信服、华讯方舟、光峰光电等一批新名字,这对未来几年就是个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