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助推经济腾飞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08-31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东莞县主要领导职务,1988年1月至1991年1月担任升格地级市后的东莞市市长,历任东莞县县长、东莞市市长、东莞市政协主席。现退休。

  今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莞市委员会成立60周年。即日起,本报推出《东莞政协60年》系列专题报道,从人物讲述、工作回顾、图片和数据等多个角度,回顾东莞政协60年发展历程,展示东莞政协在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生动故事。敬请垂注!

  7月仲夏,东莞市政协原主席郑锦滔来到市政协大楼。年过八旬的郑老仍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为了庆祝东莞政协成立60周年,他在来前的几天动笔写了一幅字:“共济同舟六十年,协商筹策集高贤。怅抱同圆中国梦,国强民富永向前。”

  他是东莞第一任地级市市长,为东莞改革开放事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之后一直在政协工作。这次访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老人家忆起当时的情景如数家珍。无论是任市长还是政协主席,他都喜欢事必躬亲——亲自去北京谈审批、到香港拉项目、跑陕西挖人才。

  搞经济建设是郑锦滔一生的情结,在任东莞政协主席的那几年里,他仍然专注于经济建设,发挥政协的各种资源优势,继续引进了一批优质的项目,开创了系列创新的制度,创办了慈善基金和合资医院。

  从当年的县委副书记到第一任地市市长,再到后来的政协主席,郑锦滔始终强调,不管是什么时期,做什么工作,一定要联系这个地方的实际。

  积极引进大项目

  在担任市长期间,他在既没资金,也没人才,道路差,通信也很落后的形势下,抓住制约东莞发展的问题,办大学、修公路、引进大项目,硬是杀出一条血路,率先在全国实行电话程控化,引进彩管项目、诺基亚、雀巢、生益科技等“明月”,创办了东莞理工学院,实现了东莞的再次腾飞。

  几十年来,不断有人向他问起,东莞奇迹的秘密是什么?“有一次去北京拜访,全国人大有位领导问我,东莞发展这么快,有什么经验?我说,经验就没有了,就一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地利就是东莞的地理位置,人和就是东莞有一班非常勤劳刻苦的人。”郑锦滔说。

  “我给他们总结了20个字真言:解放思想、联系实际、狠抓机遇、大胆创新、高效服务。”郑锦滔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去中山参观学习,回来后研究,我们不能走中山那条路,而是要根据东莞的现实去走,搞‘三来一补’。”1978年,国家给予广东特殊政策促其发展,当时邻县以贷款大办国有或者集体企业为突破成为榜样,郑锦滔被要求去学习。郑锦滔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学习结果”:“我们坚决搞‘三来一补’。”

  为了引进生益科技这个项目,他积极到香港发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这个项目。其间,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谈成合作,他从香港谈到东莞,从东莞谈到广州,最后找到了实业家唐翔千到东莞投资这个项目。“回过头来看,生益科技从当年1800万的投资、一条生产线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覆铜板上市公司,2015年实现营收76亿多元,成为了东莞转型升级的一个典范,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为东莞市民做实事

  1991年,郑锦滔任东莞政协主席。“到政协之后,对经济工作只是参与方式、角色不同,但目标是共同、明确的。”郑锦滔说。他尽其所能,用足政策,招商引资,筑巢引凤。

  他提出要做一个“如何发展民营企业”的调查报告,要发展属于东莞自己的企业,对东莞的民营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政协具有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政协委员就是东莞经济发展的、智囊团。”他大力发挥港澳同胞和侨胞的力量,让他们成为东莞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更要为东莞社会管理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他在任政协主席期间,创办了市长会见政协委员座谈会,一直延续至今。此外,他也积极为东莞市民做实事,排除万难推动建立全国首批合资医院。他还牵头成立了东莞医疗救济基金会,为了筹集慈善资金,他积极约访港澳同胞及本地企业家,动员他们捐助善款。

  转眼近四十年过去,从当年的县委副书记到第一任地市市长,再到后来的政协主席,郑锦滔仍然强调,不管是什么时期,做什么工作,一定要联系这个地方的实际。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