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再仅仅是软实力,它对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2016年12月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办的“首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为消费者奉上100余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文化及相关领域的消费活了起来。在实施本届消费季的过程中,我们对在“十三五”期间如何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认知。
扩大文化消费是实现文化强市目标的现实需要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更新,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不仅表现在消费领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拓展,还表现在从单一追求功用性消费向观赏、情调、体验、服务等多元消费诉求发展。扩大文化消费对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
扩大文化消费是助推文化产业跃升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各省市文化生产总体保持持续稳步增长,开始向着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并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文化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近年来,重庆经济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资源优势仍未转换为产业优势,迫切需要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发展,以助推其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扩大文化消费是凝聚中国智慧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内生、循环及自治的特点,它的独特性、创造性、多元性的文化智慧为电影、电视剧、图书音乐、演出、艺术品拍卖、旅游、动漫、主题公园提供了无数的创意与灵感,为当下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扩大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品牌传播华夏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扩大文化消费,确立文化品牌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保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物古迹、古镇名街、非物遗产、名山大川等文化品牌蜚声海内外,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撑。
扩大文化消费是点燃消费激情、惠及百姓万家的根本保障
文化消费是衡量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文化消费环境、意愿、能力、水平、满意度指数均持续上升,具有大幅上升的潜力。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将让惠民让利长期保持,市民与商家都将得到实惠,最终达成文化对市民的滋养,文化消费市场与市民素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为百姓万家带来幸福。当前重庆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较弱。我市出台的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扶持不够,且缺乏专项扶持资金,致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二是文化产业拉动消费的主体实力较弱。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实力、文化产业吸引民资的能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及文化商品生产与销售链接平台建设较弱,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均衡,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少、人才队伍偏弱。三是文化消费的引领与开发力度较弱。主要表现在扶持政策不明显,文化消费开发力度、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偏弱,文化内容消费转型较慢,对新技术的运用和文化资源的挖掘还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