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市委市政府今年的“一号文件”。
《意见》明确提出,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通过深化改革,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构建起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人才管理、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人才引领创新、人才支撑发展的生动格局。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人才强市。
《意见》从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更具比较优势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立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构建人才科学评价机制、完善人才顺畅流动机制、营造“类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人才36条”首先充分体现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瞄准“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人才需求,突出人才作为“四轮驱动”核心动力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简政放权、柔性引才、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科学评价人才、促进人才顺畅流动、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生态圈”等特点,具有浓厚的“成都色彩”和很好的引领、带动、辐射和示范效应。
在全国率先建立人才管理服务“三张清单”
在人才管理体制建设上,《意见》首先提出,要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围绕“放管服”改革,整合行政资源,厘清权责边界,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责任清单”“政府服务清单”等人才管理服务“三张清单”,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职能,推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简政放权、管办分离和优化服务转变。
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用人主体自主权,探索推进市属国有重要企业经营管理层实行市场化选聘和契约化管理,探索面向全球人才资源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构建市场主导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都国际人才城,打造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意见》明确,将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重点,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鼓励在人才引进、社会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