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大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成都作为一个工业体量较大的城市,增速在四川省、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同时由于特殊的盆地环境,成都市一直面临环保的巨大压力。成都市化压力为动力,通过不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提质升位,在工业绿色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模式,进一步推广该模式,可为中西部省市和东部工业新兴省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工业园区高度集中集约发展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工业园区经济规模效益进一步壮大,目前已形成以国家级工业园区为先导,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市级工业园区和特色工业点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全市有各类工业集中发展区21个、工业点12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2个、市级开发区7个。近年来,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态势良好。
合理分圈层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工业合理布局是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成都市注重统筹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梯度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发展定位,优化明确主导产业和重点支持产业,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使成都市工业园区产业集中集聚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
加强监管与优惠政策“倒逼引导”企业入园。实践证明,建设工业园区,对企业集中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外工业企业管理,引导园区外工业企业逐步调迁,加速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注重优化工业园区管理服务。一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培育成长。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园区发展效率。三是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交通、绿地及休闲广场的服务范围全覆盖。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成都市为推动制造工业发展,赋予工业主管部门更多的产业自主权。成都市工业主管部门通过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推动产业扩链补链,实现成都工业绿色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完善产业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近年来,成都逐步建立涵盖顶层规划、工业园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台一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措施,结合成都市产业基础和全球产业及技术发展态势,聚焦《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和技术路线图,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大产业领域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机器人等细分产业领域积极作为,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向新兴产业要经济增量。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都市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推动了成都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共有企业技术中心627户,国家级中心数量列四川省第一,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梯次发展的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做好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工作。成都市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工业绿色发展,从空间布局、企业培育、投资促进、科技创新、财金环境等方面给予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发展产业和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促进成都产业、技术和产品向高端发展。同时,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成都市出台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明确对小煤矿、印染企业等实行整体关闭调迁。目前,成都已整体实现退出煤炭生产领域,全面完成小玻璃和小水泥的淘汰,全面退出焦炭、铜冶炼、铅冶炼、烟花爆竹生产和小石灰窑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