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增速回落,已经引起了厦门工商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那么,当前厦门民间投资现状如何,增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会不会影响厦门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呢?经过前期对企业的大范围调研,昨日,市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柯希平代表市工商联,向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从政策配套、金融服务、财税扶持等多个领域,多管齐下,为厦门民间投资持续增长注入动力,引起了广大政协委员的热议和厦门相关部门的重视。
【现状】
民间投资结构不合理 鼓励政策缺乏配套措施
提案指出,当前厦门民间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鼓励政策缺乏相应的规划配套,落实难。如新兴产业以及教育、养老、医疗、市政、环保等,厦门民间投资进入的深度明显不足。委员们指出,原因并非政策不支持,而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民企投资新兴产业以及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申请土地的困难;缺乏向民企开放的PPP项目清单,混合所有制还停留在纸面。
“有些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力度小、受惠面窄。”柯希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厦门对年薪超过30万元的符合重点产业发展目录的中高端人才,三年内按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25%给予奖励,以30万元年薪为例,共缴纳5万元的个税,奖励只有5000元。
由于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当前厦门民间投资的融资能力薄弱,对此来自市工商联的不少企业家深有体会。他们指出,民间投资普遍存在贷款难、抵押物不足和融资成本高的状况。目前厦门小型民企融资成本一般是7%以上,大型民企融资成本在5%左右,而国企的融资成本是3%-4%。
“高房价和高人力成本,已经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有企业家委员尖锐地指出,很多企业只能裁员降低成本。据统计,2015年全市36家上市公司中有13家员工数量在减少。
市工商联在调研中也发现,政商关系对厦门民间投资的增长及企业家信心有一定影响。有企业反映,厦门政商关系过于注重与企业交往的“清”而弱化了主动关心、主动与企业交流的“亲”。“44条”明确,要建立半年一次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对话交流机制,但实际并未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