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省政府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专项行动方案。在“补短板”方案中,提出“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8个月来,“补短板”成效如何?
昨从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上获悉,2016年,我省军工经济预计实现总产出1246.6亿元,同比增长9.7%。
重大项目纷纷落地
补军工经济短板
9日12时37分,在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升空26分钟后,其搭载的“行云试验一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行云工程”的第一颗试验验证星。
“行云工程”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五大项目之一。去年9月12日,航天科工集团与我省签订协议共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打造千亿级商业航天项目。时隔半月,由中航工业通飞公司、中航工业特飞所/中航通飞研究院共同承担的中国特种飞行器研发中心,在东湖高新区进入建设实施阶段。武汉光谷激光科技园、量子通信“武汉至合肥”干线等一批在鄂军工企业投资或参建的重大项目,也在去年陆续启动。
中航工业通飞公司董事长曲景文表示,通用航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是引领制造业提档升级的新兴产业之一。武汉研发中心将辐射华中地区,希望带动更多的通用航空企业来汉聚集。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副总经理伍晓峰说,量子通信事关国家信息和国防安全,我国量子通信技术领跑世界,武汉作为光电子产业集聚区应该抓住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军民融合产业供给侧改革,首要任务是补齐军工经济的短板,充分发挥军工技术的溢出效应。一批重大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有力提升了军工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
打造身边的“神兵利器”
补科技创新短板
作为国家项目的承担者,许多在鄂军工企业都是某一领域的“国家队”,掌握着大量核心技术。这些“高精尖”的神兵利器,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张忠凯表示,关键是补齐军工科技创新的短板,着力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有机协调、互相支撑,实现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释放出的激光能量可用于飞机、轮船和汽车的焊接施工。这是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所属武汉锐科激光正在研发的国内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器,预计将于2018年上半年问世并投入使用。“目前,我国2万瓦光纤激光器只能依赖进口。”锐科公司负责人介绍,一台进口的2万瓦光纤激光器市场价格为600万元,实现国产后,售价可下降40%。“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锐科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不低于国外收入的丰厚报酬,还给予一定比例的技术股份,让他们有位、有权、有责。”昨日,锐科公司负责人闫大鹏透露,在研制万瓦激光器期间,一名80后工程师突破了一项关键工艺技术,公司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利用自身具备的核测量技术优势,自主开发石油测井仪器及装备,相关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该产业产值规模接近2亿元。“石油设备是七一九所五大军民融合产业之一。”该所负责人介绍,所里设立了科技自主创新资金和新兴产业基金,每年1500万元用于支持项目研发。同时,在考核奖励、收入分配、市场开拓等方面向军民融合倾斜,激发从业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降低政策门槛
壮大民企“参军”
“高德红外公司全资收购地方重点保军单位9604厂。”去年这则消息在圈内引发不小震动。民营企业收购军工单位,在我省尚属首次。
“过去,民营企业要取得军工保密资格要层层审批,收购军工单位想都不敢想。”襄阳一家民企负责人说。
如何打破民企“参军”的玻璃门和弹簧门,让更多民用技术加入到武器装备研制中?
近两年,我省着力推进分类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2015版),落实降低“民参军”政策门槛的要求。到去年底,我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有124家,其中2016年新增2家、注销3家;取得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单位有217家,其中2016年新增33家。同时,对民企从事军品科研生产,我省还给予税费优惠、资金支持等。
省国防科工办负责人介绍,今年在“补短板”的同时,军民融合产业将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军工与民用单位加强合作,促进军工人才、科研、基础设施、试验设备等资源与非军工单位共享,重点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