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昨日,西安市2017年首次全市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投资总额1153亿元的126个项目参加了此次集中开工活动。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项目建设是补短板,优供给的重要内容。而投什么、怎么投,直接影响着投资的效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这一轮上马的大项目有什么样的特点?又将怎样影响西安经济发展?昨日,本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西安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程知逊。
三多一高 有效投资促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西安市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抓项目、促开工、稳增长,571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80亿元,完成了年计划任务的12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3%左右,强力凸显了重点项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增长动能的顺利转换,有效投资仍是关键举措,项目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新年伊始,西安组织12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本次集中开工的126个项目总投资1153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234亿元,主要涉及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以及民生工程四大领域。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4个,30亿元到50亿元的项目有4个;10亿元到30亿元的项目有26个。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程知逊介绍说,有效投资是强动力,增后劲的关键举措。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呈现出“三多一高”的特点:一是项目数量多,二是大项目多,三是好项目多,四是产业项目占比高,将进一步促进西安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振兴实体 开启发展新动能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振兴实体经济,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投资正是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根本还是要靠有效投资。而此次开工的项目,制造业和创新领域的投资都力度不小。
从此次集中开工项目的类别来看,产业项目是重中之重。126个项目中产业项目84个,总投资663.23亿元,占比达到了近60%。其中,工业项目39个,总投资163.7亿元。这些项目中,包括了总投资20亿元的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生产基地项目;投资6亿元的西部超导高端装备用特种钛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投资24.05亿元的三星电子封装测试增资扩产项目。服务业项目45个,总投资499.6亿元。其中包括投资金额50亿元的前海人寿健康城项目,建成后将包括一座现代化的三甲综合医院以及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医区;投资35亿元的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港国际采购中心;以及投资14亿元的西安领事馆区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产业项目多意味着产出比高,就拿比亚迪项目来说,投资20亿元,预计可实现产值80亿元。这些将会为西安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程知逊表示。
补足短板 造福市民优环境
基础设施投资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西安目前正进入一个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发力期。此次集中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20个,总投资341.4亿元,年投资32.2亿元,包括投资金额153.86亿元,全长19.6公里的地铁六号线2期;投资总额达到144.28亿元,全长25.29公里的地铁临潼线;以及投资总额12.5亿元,总里程27.58公里的一级公路西户路;投资2.3亿元的灞桥左岸治理工程……
有效投资将造福西安市民。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民生工程22个,总投资148.4亿元,年计划投资40.4亿元;其中包括了学校、医院等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如投资25.13亿元的西安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项目;投资11.71亿元的常宁新区潏河湿地公园PPP项目,投资金额2.3亿元的未央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包括了新建东元中学,百花村小学新建教学综合楼等。
比学赶超 促进项目早落实
一个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聚焦新兴产业、发力创新驱动,让人们看到西安经济的活力和生机。这次集中开工的项目既事关长远又立足当下,将有效拉动西安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为“十三五”西安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程知逊表示,项目集中开工将为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营造“比、学、赶、帮”的氛围,我市各部门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努力为企业当好“店小二”、提供“五星级服务”,推进项目建设。接下来,市发改委还将加强跟踪检查和督促,保证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从而助推西安经济追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