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的质与量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09

  在转型升级发展过程当中,西安的经济总体上还是以投资主导增长。面对2016年初稳增长压力不断增大、投资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我市适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大力整治投资环境、强化专项督查,打出一套抓项目、促投资的“组合拳”,顶住了下行压力,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投资连续16个月负增长的不利局面,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提升了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既有效增强了我市发展后劲,也为全省稳增长作出了应有贡献。

  10年4次增资

  抓住重点项目建设“牛鼻子”

  2016年行走在西安各个区县,都会看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注重产业类重点项目建设,成为拉动我市有效投资高质量和高效率增长的“急先锋”。

  在浐灞生态区开工的全市重点项目中,西安华夏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其28亿元的巨额投资,成为旅游行业最引人关注的项目。华夏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从2016年3月投入建设,拟于2017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项目落成后,计划通过5年以上的运营,叠加总客流量达到900万人次,其中全天候室内实景演艺《驼铃传奇》的室内演艺剧场将成为整个项目的点睛之笔。

  作为落实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鼓励文艺团体固定景点开发精品剧目,打造旅游精品景区与线路”典范项目,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项目中《驼铃传奇》演艺剧场的钢结构网架现已封顶,演艺剧场内部,舞台的安装正在寒冬中加紧进行。“这个旅游综合体充分结合丝绸之路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色,相信今年建成开业后,能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势力。”华夏文旅集团董事长夏春亭接受采访时表示。

  认真推进每一个在建项目,带来的是企业的认可与在西安的不断增资。美光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先进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也是世界500强企业。遍布全球的制造厂经营和制造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先进的计算机、消费类、网络及移动产品领域。进入西安十年来已经进行了四次增资。

  2005年9月,美光在我市高新区投资2.5亿美元,建立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基地,即美光一期项目。该项目于2007年3月建成投产,总投资2.5亿美元已全部到位。2010年2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美光公司决定再投资3亿美元建设新产品测试基地,即美光二期项目,2011年4月,二期项目正式投入运营。2013年1月,美光再次新增投资2.16亿美元用于扩充测试产能,即美光三期项目,2013年底三期项目圆满建设完成。截止到2015年底,美光(西安)半导体公司已形成了超过126亿美元的进出口额,占陕西省出口总额的41%以上。

  因全球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美光公司在2014年又在西安投资建设芯片封装项目,用于增加美光在成品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该项目总投资2.5亿美元。“2016年3月,美光半导体封装项目竣工投产,至此,美光在西安10年4次增资,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封装项目的竣工投产,极大地完善了西安市和高新区的半导体产业链,有利于陕西省、西安市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工业稳健增长,显著提高西安市经济外向度。”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招商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2016年年中西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千人亲商助企活动的意见》,决定从6月份开始向全市1500户企业派驻干部,以聚焦问题为导向,帮助企业“出谋划策”,为其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此外,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投资环境重点领域综合整治活动,并下发《西安市投资环境重点领域整治工作方案》,着力解决影响西安市投资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一系列的举措旨在营造良好的新型政商关系,赢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有助于西安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按照“以市场换产业、以项目换投资”的思路,2016年我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兴微电子、华为软件新城、比亚迪新能源大巴及“云轨”生产基地等20多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与“六大央企”(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建、中节能、华润集团)及美光科技、万达集团、恒大集团、浦发银行等中外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因为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有效投资、稳增长提质量的关键,目前其对西安经济发展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572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01.67亿元,达到年计划的110.5%,超过时序进度18.8个百分点,其中130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

  实践全域旅游

  民生领域投资释放经济新生机

  民生领域的投资既能改善民生,使百姓受益,又能扩大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让我市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中获得新的、持久的发展动力。

  2016年蓝田迈出“全域旅游”实践第一步,激发了县域经济新活力。蓝田旅游景点较为分散,用蓝田县县长陈顺利的比喻就是“星星多月亮少”,没有一处作为主体吸引物的景点,因此在近几年我市周边游的迅猛发展中,似乎被大家忽略掉了。

  2016年伊始,蓝田对外公布,从“五一”起向所有游客免费开放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辋川溶洞、汤峪湖公园5家景区,加上原来免费开放的蔡文姬纪念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汪锋故居纪念馆,免费景区达到8家,全县所有国有景区全部免费开放。新免费的5家景点门票加起来超过150元,一下子没有了这笔门票收入,让不少人捏把汗。然而数据是最好的答案:截至2016年11月底,蓝田县共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同比增长476%;在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比例中,旅游收入贡献超过70%。立足生态环境开展全域旅游,让蓝田的青山绿水发挥出“金山银山”的显著经济效益,成为蓝田县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助扶贫的重要抓手。

  除了游客数量的激增,蓝田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幅度也让人吃惊,截至2016年11月底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9亿元,同比增长739%,带动当地2.2万群众就业。长期关注蓝田县旅游发展的陕师大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马耀峰告诉记者,虽说门票收入对地方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旅游经济是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关联着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单纯的门票经济会加重旅游支出负担,减少游客停留时间和其他支出,造成旅游收入单一,免去门票则相反能吸引游客,增加其停留和消费的时间。

  蓝田在2016年重点打造的白鹿原民俗村就是一个好例子。2016年的端午节,民俗村36.8万人次的接待量,让民俗村内小吃摊经营户王军权的心里乐开了花。一块小小的灞源豆腐干,只要6块钱,但是端午节期间,王军权仅靠这一项就有了6千多元的收入。村落虽然免费,但其中的民俗展示、有机农产品等却能让游客乐呵呵地留下来,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咱们蓝田本来就是美食之乡,还有声名在外的蓝田玉等特产,这些都是游客未来消费的增长点。”蓝田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郑伟对记者表示,“而餐饮、商品本身也是有着其生产加工链,销售的火爆必然带动生产加工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带着全家人来蓝田白鹿原民俗村休闲游玩的市民马玉堃告诉记者,“小时候和父母来过蓝田,但没什么印象了,这次在蓝田细细逛了一圈才发现,这里处处是免费景点,满眼皆是秀美风景。玩在水陆庵,吃在民俗村,看在影视城,真不虚此行。”

  据了解,为了把蓝田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去年蓝田县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保障指挥部,实现相关部门统一调度。同时,先后启动实施旅游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119.1亿元,年度投资22.41亿元,抓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摆渡车和交通标志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打造了白鹿原印象民俗村、焦汤温泉旅游度假等旅游亮点。

  “利用蓝田的绿水青山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把家门口变成景区。我们就围绕着为游客服务打造我们的产业链。当然了,大家来玩好了,有消费,我们群众自然就增收了。”县长陈顺利说。据了解,蓝田县的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地方典型经验做法。

  抓有效投资,是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品质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不断探索才使我市在2016年扭转了不利局面,使固定资产投资逆势上扬,确保了“十三五”开局稳健。新的一年扩大有效投资仍是我市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向重点项目、技改和重点产业的投资,弥补工业投资的短板;通过加大民间投资,提升投资的活力;通过加大生态保护、道路交通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加有效投资空间。以有效投资促经济发展,我们依然在路上。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