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会上提出,2017年商务工作的思路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三个要点,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基于此,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北京、重庆、贵州三地商务部门负责人,请他们畅谈2017年地方商务发展路径。
土地资源紧张、人工成本较高、大城市病集中……近年来,北京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遭遇了诸多挑战。面对这些疑难问题,北京商务发展应如何破题?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闫立刚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北京正在加快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为全国服务业开放探索经验的同时,以“北京服务”加快推动北京商务发展,推动北京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探索北京商务发展新路
“北京市正把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作为落实首都功能定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闫立刚表示,北京结合首都新功能定位,主攻方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四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服务”大有作为。
分析人士认为,“北京服务”对于北京转型升级有着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也将盘活商务发展一盘棋:一是从北京目前的优劣势来看,发展服务业是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二是服务业发展能够推动降本增效,能够加快三大产业融合,能够丰富经济增长的内涵,扩大和夯实“四个中心”建设的基础,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首都经济华丽转身;三是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和制造业的“虹吸效应”不同,可以更好地反哺周边,并且可以加快非核心功能向周边疏解,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
数据显示,目前,服务业占北京GDP的比重已经超81%,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北京实际利用外资的94.7%,累计境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74.8%,服务消费增长9.9%。2016年前三季度,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全国的20.2%。除此之外,“北京服务”大力发展,还涌现出了国内首家外资控股的飞机维修合资公司等一共10种新业态,生活性服务供给也在质量和效益上进一步增强,便利着北京居民的生活。
服务业开放为全国探路
业内人士认为,服务业的发展需要靠改革和开放的力量,尤其需要靠开放来倒逼。2015年5月5日,北京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一年多来,该试点正快速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闫立刚介绍说,从当前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进展来看,已经取得五大积极成效,为全国服务业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一是率先构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为北京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有效催生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的服务业新供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了新路径;三是构建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了可复制推广经验;四是大力推进开放领域“放管服”改革,为服务业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更好的软环境;五是探索区域协同的服务业开放改革模式,助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三年期141项总试验任务已启动实施118项,实施率83%;已完成113项,完成率80.1%;形成40项开放创新举措,创新率28.4%。北京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取得了诸如“产业定制”管理机制、“链式”监管机制、“双积分”信用管理机制等不少体制机制突破,公共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效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