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探索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子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1-04

  今年10月,泉港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主要任务是探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发展新模式,促进产业城市人口深度融合。其实,早在2014年,泉港就被列为泉州市“产城联动新城区”改革试点。本期《西岸观察》走进泉港,探究其产城融合如何在实践中破题,探索从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子。

  一个产业催生一座城

  泉港,因良港而立,因石化而兴。

  因应国家鼓励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石化产业和省里布局重化产业的战略需要,位于湄洲湾南岸、坐拥“中国不多、世界少有”天然良港的泉港,20多年间,崛起为一座石化新城。

  在中国化工版图上,泉港绝对算得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93年福建炼油厂建成投产到2009年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建成投产,再到如今的石化产业集群,历经20多年开拓进取,打造出“中国石油化工泉港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国家九大炼油基地之一”这些国字号品牌。

  对于福建经济发展而言,泉港亦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福建炼油厂的建成不仅结束了福建不产一滴油的历史,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更是将没有油田的福建推进石化强省行列。泉港石化产业,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布局,被确定为我省石化产业龙头基地、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

  说泉港是石化项目催生的一座新城,一点都不为过。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在湄洲湾建设一个大型石化基地的构想,被列入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1989年1月,福建炼油厂工程项目正式动工。1993年9月,福建炼油厂建成投产。产无城不兴,城无产不立。1996年4月,作为泉州市的县级政府机构,肖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获准成立;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泉港区。不得不说,无论肖厝管委会的成立,还是泉港区的获批,推进石化项目建设进而打造石化基地无疑是最重要的考量和最现实的需要。

  泉港区持续秉承“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理念,全力推动石化产业集聚。目前,泉港有福建联合石化等57家大型石化企业,去年石化产值672亿元,约占全省石化产值的四分之一,泉港石化工业区位居中国化工园的第五位。

  产业的集聚,带来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聚,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而随着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泉港的城区面貌也在逐年改变:为加强山腰盐场工作而设的山腰镇,2003年7月又变身山腰街道,成为城区中心,一大批渔民洗脚上岸成为市民。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产业发展带来地方财力的增长。2015年度,全省财政收入综合指数达到或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市县(区)有31个,泉港排在第一位;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贡献率排名前30位的市县(区)中,泉港排在第四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泉港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泉港的城市规模和内在品质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增速,一度泉港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推进产城融合,不仅是泉港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的需要,更是泉港新一轮发展、让人民提高获得感的需要。

  对此,泉港区委书记吴礼源表示:“泉港必须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更高层次上推动城市建设扩容提质,更高标准上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