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通知》提出,要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打造科技创新基地等。
当前,广州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创新枢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南方日报记者在梳理广州推动创新发展重要举措时发现,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给广州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1.关键词“双自”联动
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自贸区优势
目前,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通知》提出,要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广州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龙头,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打开广州地图,一条城市科技创新走廊跃然眼前:自北向南,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次第排开,经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这一“腰眼”挺过珠江,连接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延至南沙,创新资源、人才、智力在这里快速流动。
作为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高新区动作频频,与新加坡、欧盟、以色列、英国深入合作,打造了四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依托这些国际合作平台,广州开发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化的“朋友”。三星电子在华设立的第一个全球商用手机研发中心,就在开发区。市科创委数据显示,近5年,广州国际技术合作平台从8个增至39个,世界级源头创新与产业化活动开始向广州汇聚。
此外,广东南沙自贸片区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落实,为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和条件,有助于提高广州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以及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根据广州市“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广州将全面落实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南沙新区片区建设走在前列,建成广东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平台。着力在投资准入、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积极探索面向全球、与国际对接的高水平制度规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型制度框架,率先建成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2.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通知》提出,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基地优化整合,创新运行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讲,就是要优化国家科研基地和平台布局、在重大创新领域布局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
广州在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上具有优势。首先,广州科技资源丰富。广州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汇聚了全省95%以上的博士;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此外,广州开发区正在努力打造成珠三角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已经建成了较为成熟的科技创新基地。据了解,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1/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的1/2;拥有电子信息、新材料、个体化医疗与生物医药、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电子商务等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4个省级产业基地和6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在这些创新型产业基地的带动下,区内打造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黄埔临港经济区四大战略性创新发展平台。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广州开发区还致力于打造“大孵化器”体系,着力构建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第三代孵化载体,形成了“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全区建成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360万平方米。依托骨干科技企业,形成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三大孵化模式。力争到2020年,孵化器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达到10家。最近,广州开发区孵化器集群创新实践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在打造协同创新网络方面,广州开发区也有不少作为,先后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共建8个校地协同创新项目,引进了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研发机构579家,约占全市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