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目光瞄向智能制造、纳米技术、深海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前瞻性领域。到“十三五”末,山东力争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在38%左右。根据规划,我省将建设青岛国际海洋科学中心,打造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高地,形成“一核多极”的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发展格局,推动山东半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按照规划,山东省未来将在海洋、农业、材料、信息、生物医学、能源、资源与环境等基础研究领域,布局重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纳米技术、深海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生物4D打印技术等前瞻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将组织实施16个领域的重大创新工程,包括透明海洋、精准农业、盐碱地绿色开发、高性能特种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环保溯源治理、精准医疗、重大新药创制等,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薛飞)
六大任务建设创新型省份
《规划》全文共分八章,从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支撑引领的技术体系、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构建科技合作新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主要任务。
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形成企业创新活跃、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强、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合理、产学研用协同高效、服务支撑有力的创新组织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包括:加快构建普惠性的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巩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权,加快建设一流的现代科研院所,支持高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教协同创新,发挥源头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立领军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布局。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龙头带动作用,瞄准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布局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我省。
强化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引领
《规划》提出坚持三个面向,加快构建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技术体系,提高科技供给质量。重点是:
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牵引,在海洋科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能源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布局重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纳米技术、深海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生物4D打印技术等前瞻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已实施的省科技重大专项基础上,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部署和产学研协同攻关,组织实施透明海洋、精准农业、盐碱地绿色开发、高性能特种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环保溯源治理、精准医疗、重大新药创制等16个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山东特色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
围绕“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动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系统打造一批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引领和带动全省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包括:
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海洋生命健康、海洋工程装备、绿色海洋化工等领域打造一批海洋特色科技产业聚集区,推动山东半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完善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高区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带动提升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一批有条件的城市尽快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规划》提出大力培育发展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业链条,构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市场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培育多元化创新创业主体,打造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发和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工程和专利运用促进工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十个一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要素集聚化、载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资源开放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构建开放融合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规划》提出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与沿线国家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和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落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有关著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建设中科院山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化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型企业在合作研发、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职能,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创新服务能力;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以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建设、产业引导基金为主体的相互衔接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