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开面条小作坊,没有合格证照,面对检查总是担惊受怕。后来我们上了‘云’,办理了证照,改造了厂房,现在不但有了品牌,这生意也是越做越红火……这真是好东西。”看着门面前络绎不绝的客人,清镇市九化刘氏阳光面条加工坊业主刘后建难抑心中的欢喜。
刘后建口中的“云”,是清镇市市场监管局搭建的“清镇市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原料、生产、销售到消费全程可追溯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市民只要扫一扫刘后建面条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知晓食品的保质期和原料来源。而对于监管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后台终端查询到原料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做到实时动态监管。
打造以为引领的创新型中心城市,是提升贵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贵阳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从成为食品安全云试点城市,到建立贵阳市电梯监管平台、贵阳市工程质量检测信息数据监管平台、再到依托“云上贵州·贵阳平台”,搭建“质量云”,一次次创新、一项项成果的取得,正是贵阳实践战略的体现。
当前贵阳正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而结合着发展,贵阳质量强市也走出了与众不同的“贵阳模式”。
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贵阳的要发展,就必须有着坚实的基础。这坚实的基础,来源于全市对于质量建设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2014年,贵阳市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通过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五大质量,实施工业强市、名牌发展、标准化、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五大战略,强化大质量工作机制、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保障三大机制等措施,贵阳市将“质量”二字,提升到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凸显地位。
经济发展取决于顶层设计,在质量建设上,也同样如此。贵阳市出台《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市工作的实施意见》《贵阳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关于以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从强化顶层设计的角度,统筹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同时,从我市20多家关联企业、科研机构遴选8名骨干专家,作为贵州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为我市乃至全省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2016年中国产业峰会期间,还同步举办了贵阳产业博览会标准化论坛,邀请了包括国家标准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谷保中,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工作组组长、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梅宏院士等行业专家代表,围绕标准在实际产业中的落地、应用、评估等开展对话交流,为推进我市标准建设和应用,集聚了智慧和力量。
政策的出台,标准的建立,加上专家学者的探索交流,贵阳通过强化质量基础的建设,为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
强化质量基础 给发展一盏“明灯”
就如同龙舟比赛一般,有了既定的目标,沿途更需要各位舵手的齐心协力。在质量强市的这条道路上,贵阳市从上到下发挥作用,群策群力,让发展落到了实处。
为了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推进发展。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新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多次为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出要求。成立了以刘文新市长任组长,48个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质量强市办”,负责统筹协调质量发展。2016年8月15日,刘文新市长带队到国家质检总局汇报我市质量强市创建工作,并于8月19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深化推进我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11月7日,市委副书记李岳德再次带队到国家质检总局汇报我市创建工作,国家质检总局领导对我市以为引领,深入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给予肯定,并表示争取在年底前组织专家实施考核验收。
为了强化部门联动,贵阳市建立了贵阳工业“百千万”工程联动帮扶机制,帮扶“百”企立标杆、帮扶“千”企强骨干、帮扶“万”企夯基础,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共14位领导牵头,每个市直部门配合定点联系帮扶2-4户企业,各区、市、县参照实施,制定“一企一策”帮扶发展方案,服务企业质量提升和发展。建立了全市安全生产联动检查长效机制,每月开展督查、巡查,为质量提升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会城市,尽管财力有限,但我市每年都将质量奖、品牌培育、技术标准、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打假等经费作为刚性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成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学校,依托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质量教育,引导推进全民质量素质教育。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文化活动周”、“名家名匠质量大讲堂”、“百家品牌·百名工匠”、寻找“筑城工匠”、大学生质量安全志愿服务、“绿丝带”志愿服务等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广泛宣传“品致良知,质求卓越”的城市质量文化。
贵阳市利用“3.15”“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的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质量活动,仅今年“质量月”期间,参与企业就达300余家,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有力营造了全民重质量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