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关键性举措。东莞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先行地区,出台了《中共东莞市委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意见》,为全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文化领域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成为东莞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
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首先在供给主体上,按照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应坚持由“政府办文化”转为“政府管文化”,由政府单一供给转向政府、社会、企业、公民诸方面的多元供给。
近年来,东莞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鼓励社会办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吸引社会文艺表演团队承接文化惠民演出,丰富演出的内容和形式。2013—2016年累计面向全国招标了750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吸引了全国15家优秀文化企业参与投标。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东莞的文化市场更加活跃。二是鼓励社会办博物馆。改变政府办博物馆的单一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社会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以资金、藏品、管理等各种要素投入,兴办民办博物馆或公私合营博物馆。目前全市共建成博物馆49座,其中民办博物馆31座,民办博物馆数量位列全省地市前列。三是鼓励社会办团体。积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基地整合、社会运作”模式,鼓励社会办文艺团体,在全国各城市当中率先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目标,形成了“东莞音乐剧五合一产销模式”,推出了14部莞产音乐剧,初步打响“音乐剧之都”品牌,为东莞增添了文化品位、浪漫情怀和国际视野。四是鼓励社会办基金。通过“政府引导、机构管理、市场运作、投贷结合”的新型产业基金运作模式,成立“东莞市正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消除市场准入歧视,出台完善相关的政策文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制定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努力推动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出让冠名权、社会捐助或捐赠等多种方式,组建文艺演出团队,由民间运营公有文化设施,鼓励民间资本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文化供给能力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东莞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11—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93.9亿元增长至320.4亿元,年均增长13.4%;文化企业发展到87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4家。但东莞文化产业供给结构不优,文化制造业占比过高,文化服务业发育不足。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发展经验,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2015年东莞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正处于“文化创意+制造业+科技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要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围绕“文化+”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特色,做大做强时尚服装、智能家居、创意定制珠宝首饰、体育用品等集时尚、创意、生产、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引导组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联盟,从咨询、担保、贷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促进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互联网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加快培育“互联网+文化”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促进文化创意与会展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化创意提升加博会、漫博会、台博会、广印展、服交会、名家具展、沉香博览会等展会的管理、宣传和服务能力,拓展创意策划、宣传传播、布展设计、设备租赁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会展服务产业链。“十三五”期间,要争取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达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