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9270.31亿元,增长12.8%以上”,这是天津滨海新区去年交出的发展成绩单。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在去年却实现了同比下降1.1%。纵览整个“十二五”期间,新区万元GDP能耗更是累计下降25.7%,超额完成天津市下达新区的万元GDP能耗下降18%的目标任务。
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区能耗水平却不断创造新低,这背后的驱动力来源于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年来,新区以发展现代产业为主导,狠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充分发挥高端制造业的强劲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产业铸就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着眼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提出“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长箭破空,宏梦终圆。今年6月,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11月,我国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同一发射场亦首飞成功,并拉开了我国大火箭时代的巨幕。两型火箭的制造总装,均在位于新区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内完成。这座占地面积达3000亩的生产基地不仅支撑新区航天产业腾飞,更具备满足中国未来30到50年发展空间技术需要的研制条件。
新区的航空航天产业在助力深空探索的同时,也抚平着地域空间对于普通人的阻隔。今年是滨海新区与空客牵手的第八个年头,在双方共同推进空客天津A330宽体飞机完成和交付中心项目建设的同时,已经交付290余架飞机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近期正式更名为空客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未来“滨海产”飞机将交付亚洲范围内的航空公司。
在一系列高水平项目的引领下,新区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3.32亿元,增长13.4%。
航空航天产业是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在新能源领域,新区聚集了风电整机和零部件配套企业30余家,是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在生物医药领域,凯莱英、赛诺医疗等本土企业迅猛崛起,推动“滨海创造”走向全球。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目前,新区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轻纺“四个千亿”产业为龙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快速发展并形成高端引领态势。
老企业再现新活力
新区企业金桥焊材占据着全球焊材市场份额的1/6。这家“独孤求败”的行业企业,在两年前决定要对自己做一场大“手术”。作为耗煤大户的金桥焊材成立了专项小组,攻关“煤改燃”。经过一年多的攻关,投入上亿元的资金,公司“煤改燃”工程于去年年底完工,比计划提前了一年半。整个工程改造了81条链条炉以及配套的煤气炉、导热油炉,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依托新的工艺实现节能20%以上。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煤改燃”的实现,意味着金桥焊材结束了耗煤的传统工艺时代,步入到绿色清洁能源生产时代。
三年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号角在新区吹响。2014年,新区提出“三年内,3500家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提高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800家以上、产业园区每公顷税收提高50%以上”的目标。并就此圈定改造升级一批、产业转型一批、关停重组一批和载体升级一批四大路径,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用电脑辅助人脑,以机器人助力工人,新区正在走上一条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区立足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通过制定政策、开展试点示范和实施重点项目等发挥引导作用,调动企业推动两化融合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动新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根据最新发布的报告,新区两化融合得分为64.53分,比本市其他区县平均得分高近2分;与全国相比高14分,整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围绕绿色发展,新区积极推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截至去年,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1.1MW;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149MW。新区启动的“节能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充分发挥“节能之星”示范作用,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83项,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以上。新区重点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改燃或并网,对62家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改燃并网情况开展摸底调查,积极推进火电机组、炼化企业和燃煤工业锅炉关停、改燃或并网工作。
随着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持续加快,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70%,从而构筑起产业发展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