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一张图、一个平台、一张表、一套机制”的“四个一”模式,不断深化改革,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特别是“多规合一”的实践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各大城市学习考察的模板。
厦门市民通过自助系统办理相关手续。
一张蓝图 多规合一
风光旖旎的海湾公园是厦门人喜爱的休闲公园之一。以前,公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非建设用地,但是在城乡规划中却属于建设用地,类似规划“打架”的情况,如一个个“出血点”遍布鹭岛机体。
一直以来,“多规共存,各自表述”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厦门城市发展。面对严峻的现实,厦门对症下药,实施“多规合一”,从源头解决资源环境浪费和破坏的问题。
作为国家“多规合一”工作的试点,厦门明确了“四个一”,即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指导,谋划完成“一张蓝图”,建立“一个平台”,推行“一表式”审批制度,形成“一套运行机制”。
“厦门的‘多规合一’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统筹整合各个规划,衔接基础数据、用地分类标准和用地边界,强调各规划均需符合战略规划,系统性强。”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谢英挺说。
厦门市规划局也更名为市规划委员会,由规划部门变成综合管理部门,强化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的职能。以往各自报批的规划、项目必须汇总到规划委来,由规划委落到“一张蓝图”比对确认没问题后再推进,解决了空间规划冲突和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的问题。
一个平台 并联审批
12月5日,记者在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多规合一”建设综合服务厅,遇到前来为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办理雷达辅助观测阵地用地项目审查手续的工作人员郑江伟。
“过去是串联审批,每个部门都要送材料,我们这种用地项目要到十几个部门送材料。实行并联审批后,只要提交一份材料。”郑江伟说,过去一个项目走完所有审批流程,顺利的话也要1个月,现在只要10天左右。
厦门市充分发挥“多规合一”的统筹功能,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对规划建设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推行“一表式”受理审批,由一个窗口统一收件,各审批部门推行网上并联协同审批,实现了审批信息实时共享,效率提高了4倍。与此同时,厦门市还在项目建设、验收等环节进一步优化审批,探索“多审合一、多验合一”,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今年,厦门市第二轮审批流程改革全面实施,共清理规范前置审批70项,减少34%的审批服务环节;取消相关中介服务事项42项,减少40%。主要审批阶段的申请材料由249项大幅减少至93项。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平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多规合一”正在给力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作平台,厦门正致力于打造项目生成机制,推动项目落实,实现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改革、全流程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