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充分利用申报成为国家第二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有利契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逐步形成了“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环境、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进一步规范了科技经费投入、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科技研发、产业支持、人才引进、科技项目和科普宣传的管理,强化了政策导向作用,从用地、用电、用人、办公场地、社区生活、流动资金、税费补奖等各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打造了一系列创新载体平台。目前,全市共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创新载体40多个,创建各类研发机构29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中心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健全了一系列创新体制机制。设立了8亿元的创新奖励扶持资金和10亿元创新投资引导基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资金,重点培育科技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全力支持驻呼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就地转化,转化率达到90%以上。光伏、乳业、草业、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物制药等产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伊利集团、阜丰生物两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他说,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营造金融交易结算中心、文旅健康会展中心、现代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创新创意创业中心,积极打造“六个中国第一”的一流产业集群,即打造中国乳都、中国云谷、中国光伏材料之都、中国草业之都、中国肉羊产业第一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城等产业集群。“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一万六千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1:28:67.9。伊利、蒙牛两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超过1000亿元,电力装机超过1000万千万,单晶硅和多晶硅产量分别达到8569吨和4966吨,生物发酵能力达到10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30%。产业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云数据基地,服务器能力已近70万台。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稳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全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稳步提升。
呼和浩特市启动实施了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六大出城口及京藏高速两侧绿化整治、“引黄入呼”二期、“气化呼和浩特”、市政道路桥梁管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0平方公里,市政道路面积达到265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4万亩,雨污水和供水管网达到2705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91.8%。建成高速公路5条、一级公路7条,公路总里程达到729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42.4公里/平方公里,居全自治区首位。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64个,运营航线139条。城市发展步入了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新阶段。
蔡裕东表示,希望两岸企业家来呼和浩特投资兴业。呼和浩特将始终坚持以诚为本、以诚取信,真诚对待来呼投资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项目,全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