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行进至“十三五”,不可否认的是,宁波开放型经济发展整体仍呈现“大而不强”的现状,在贸易结构上,许多产品和产业的进口替代尚未完成,原有分工水平上的市场份额已经触及天花板,传统人口红利和低要素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外贸增速在换挡,表现为整体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
然而,从2008年到2016年,不沿海不沿边的西部城市重庆,却在全国外贸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将外贸进出口额从原先的60多亿美元,一举跃升至10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重庆实际利用外资连续5年突破100亿美元,世界500强落户262家;外贸增长超过5倍,排位从全国第23位上升至第10位,居中西部第一;服务贸易增长近4倍;实际对外投资增长2.4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重庆外贸崛起的背后,正是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陆开放、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产业和大环境建设,形成三个“三合一”的内陆开放特征,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举措落地开花。
完善口岸功能首当其冲。航空、水运和铁路口岸相继对外开放,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以及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开放平台布局重庆,形成了水陆空三个国家级的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的三个“三合一”开放格局,至此奠定了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格局。
“中国过去25年建保税区都在沿海,但是从重庆开始,内陆有了保税区,我们引领了时代的风潮。”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依托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主动承接以IT产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庆集聚了“5+6+800”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形成“多头在内、一头在外”内陆加工贸易体系,笔记本电脑、汽车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均达到万亿规模。新兴业态中以服务贸易五大专项为驱动,调整外贸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催生了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离岸结算等一批新兴服务贸易业态。
在大通道方面,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向西开放连接中亚、中东欧国家;通过孟中印缅国际物流大通道向南开放;通过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进入太平洋,贸易通道全面打通。重庆已成为国家向东向西向南三向开放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