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产业升级才是出路。但数量庞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民营企业,面对订单锐减、成本上升、现代服务业滞后的现实,东莞将如何抉择,考验着东莞人的智慧,也考验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基于此,第一财经记者以东莞为样本,从东莞最负盛名的鞋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入手,用具体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故事,力求全面剖析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中难点和痛点,给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经验和帮助。东莞去哪儿不仅仅是出给东莞的题目,也是供给中国制造业的答案。
东莞去哪儿
广东东莞的产业升级问题,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试点调研后,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至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30年间,东莞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100年、亚洲四小龙用40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任务,短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县成为一个以国际加工、制造扬名的新兴城市。
但曾经创造出东莞模式、东莞制造、东莞速度等令人瞩目的标志性词汇的东莞,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烦恼。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东莞在世界上的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
未来,东莞将去向哪里?
东莞30年等于发达国家100年
30多年前,从卫星地图上看,广州和深圳之间有一大片空白之地,这就是东莞。它位于珠江口东岸,地处港深穗经济走廊中段。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它后来成为世界工厂和中国最大的工业化城市之一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1978年之前,作为一个农业县,东莞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只有不到400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
当地一个完全劳动力的日收入最低只有几分钱。不少东莞人为了求生铤而走险偷渡香港,以至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青年走光,田地丢荒,干部难当,老人惊慌。
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东莞的命运悄然发生了改变。当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尽管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东莞利用毗邻港澳,直接面向市场的地缘优势,以及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人缘优势,开始了第一次振兴地方经济的创新运动。
1978年8月30日,东莞二轻局与张子弥的香港信孚手袋制品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规定原太平竹器厂改为太平手袋厂,港方从香港进口15台设备及原材料;太平手袋厂则拿出200平方米的旧厂房,从太平服装厂借调10多名工人加工手袋,产品全部外销。
就这样,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于1978年9月15日正式投产。在1978年剩余的3个多月时间里,这家手袋工厂创造了60多万元港币外汇。
一位亲历者回忆说,港商实行计件工资,工人每月能拿到两三百元,比起竹器厂每月28元的工资,整整多了十倍。这使得有些工人第一次领薪时手都在颤抖。一时间,很多年青人争相成为太平手袋厂的工人。
太平手袋厂打响了东莞工业化变革的第一枪。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曾经荒废的土地可以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在土地财政时代到来之前,东莞数百个村庄的农民已盖起了一个个火柴盒似的工厂。
通过利用自身丰富且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东莞很快吸引了大量港澳台投资。到1984年,东莞对外加工、三来一补的企业达到1000多家,仅加工费的收入就高达4580万美金,创汇1.4亿美元,摇身变成了当时全国县级市之冠。
从1984年开始,东莞迎来了一系列的政策红包:当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撤县设市;1988升格地级市;1992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后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系列的政策便利彻底改变了东莞的面貌。1984至1994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10年翻了三番还多,年均增长27%,从而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至上世纪90年代末,通过外科手术式植入、外资主导、外向型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催生了东莞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现象令人瞠目。
在东莞,要找到一个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并不容易。东莞模式的影响下,东莞形成了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城市。据报道,截至2013年末,东莞市户籍人口188.93万人,常住人口831.66万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77%。
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东莞的港澳台外商企业有12051家,占全市企业法人的36.92%。即便在金融风暴后,在港澳台外商企业不断迁出东莞的背景下,2013年东莞的港澳台外商企业依旧有8904家,占全市企业法人数量的9.05%。
在外资的带动下,东莞年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亿元飙升至2015年的6275亿元。37年翻了1000倍。2015年,东莞生产总值是同年海南3700亿元的一倍还多,超过了同年宁夏、青海和西藏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