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期间,东湖高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连续跨越三千亿、五千亿、八千亿、万亿元大关;2015年,企业总收入达到10062亿元,是2010年的3.44倍。多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光谷已成为武汉经济提速、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光谷的发展历程带给成都很多启示,这一次,希望它能帮助我们回答两个核心问题。
问题一 独角兽企业从何而来?
湖北互联网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盛天网络,创始人赖春临只有大专学历;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张文明2014年创办斗鱼直播,目前已成为行业独角兽企业;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夏里峰创办“卷皮”,企业成为国内新兴平价电商,完成总金额达6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是武汉第二家独角兽企业。
营造最优创新环境,让各种创新要素自由生长、自然勃发,光谷发展具备极强生命力。
去年3月1日起,《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颁布实施,这是高新区的根本大法,确立了东湖高新区法律地位,固化了30年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
光谷研究出台 “黄金十条”“创业十条”“互联网+十条”等政策,形成人才、资本、产业等6大政策体系,有力促进了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创业成本,提供便捷创业服务。
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三条线”“三个清单”的高效管理模式;成立政务服务局,实现一个部门管审批;上线运行“智慧光谷·政务云平台”,创新政务服务,方便企业办事,提高服务效率。
在光谷,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结合武汉本身具备的科教优势,近年来吸引和集聚了大量有梦想、有才华、有技术的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前来创新创业。
问题二
生物城如何实现从0到1?
新兴产业培育,没有前例可循。在光谷,生命健康产业从无到有,考验战略定力和战术魄力,形成了培育新兴产业的有益经验。
8年前的11月18日,光谷生物城开工建设。近3000个日夜后,寄托期望的“生物之种”,已然成为武汉产业版图上新的经济增长点。东湖高新区年度摸底数据显示,今年光谷生物城企业总收入过千亿已无悬念。
看准新兴产业方向,就得“集中一个城墙口冲锋”,摇摆只会带来资源投入的“沉没”。光谷生物城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物产业作为“支柱”培养,打牢制度根基,打造创新生态圈,助园区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
8年,光谷生物城30平方公里的地界里,没有引入一家房地产。“专班不管拆迁,街道不搞招商”,绕过产业园区发展的“制度缺陷”,所有基础建设围绕产业展开,一门心思引进和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平台、资源,形成创新生态。
光谷生物城百亿龙头企业之一——人福医药集团,下辖22家医药生产企业、9个海外机构,加快国际化之路;世界500强国药集团,20多家企业和机构将集体入驻光谷国药大厦,未来四年力争在此冲刺千亿规模。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这些生物健康产业的“新经济”代表,在光谷已然涌现“先头部队”,他们将给光谷生物城带来裂变未来。
光谷生物产业从随机自然的发展状态,变成了有组织有突破有特色的规模发展。从荒地起步到千余企业集聚,从60多亿产业起点到千亿跨越,光谷生物城形成了政府职能和企业追求的最佳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