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下行和油价下降影响,东营首先面临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的双重考验,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成为唯一选择。”东营市委书记申长友说,一个资源型城市,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在日前举办的“2016中国·南京新材料资本技术峰会”上,来自东营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颇受关注。其自主研发的纳米钛酸钡粉体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荣获第15届中国专利金奖,该公司也凭此技术成为三星等品牌的重要供应商。此前,该技术主要被日本、欧洲等相关企业垄断,国内仅能生产微米级产品。
企业努力拼搏,政府也当好引导“推手”。东营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中小微企业创新需求调研,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单项技术进行原创性研发,重点推进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资金池、科技金融企业库、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一池一库一平台”建设,累计为108家(次)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17.96亿元,向30余家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1.76亿元,为中小企业引来了创新资源的汩汩活水。
结合本地产业实际,东营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打造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孵化聚集区。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在孵企业879家,引进赛伯乐投资、博济科技园、车库咖啡等专业运营商,形成了“生态谷”“瞪羚汇”等自主创新创业品牌。
作为一个石油城市,东营很早就认识到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性,注重发挥传统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带头作用,按照“每个优势产业组建一个技术创新联盟、创建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思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方圆集团研发的氧气底吹多金属捕集技术体系,成为我国工业领域输出的首套具备国际水平的成套装备工艺,为传统产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完美诠释。
胜动集团独家掌握了低浓度瓦斯细水雾输送等核心技术,成为全国最大的燃气内燃机专业制造企业。金泰集团成功研发国内首条自动化热冲压成形生产线,成为全球三家掌握该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东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8.38亿元,新上马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67项,围绕主导产业组织核心技术攻关,在高端石油装备开发、稀贵金属综合提取、高性能材料制备等领域获得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成果,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东营成为全国地炼规模最大的市,石油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橡胶子午胎产能占全国四分之一,铜产业产值过千亿元,形成专项化学品、铜压延加工、石油钻采设备、有机化学原料4个高新技术行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