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加大港口建设力度,投资10亿元相继建成招银港区8#、9#、10#泊位;投资13亿元,建设厦门湾最大深水散杂货码头后石港区3#泊位,截至今年4月,后石港区3#泊位水工主体基本完成。2015年,漳州开发区全港吞吐量3092.51万吨,比增20.41%;2011-2015年期间,港口累计吞吐量1.2亿吨,同比增长71%。
随着招银疏港高速等大型基础配套的投用,漳州开发区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以市政府清理木材加工企业为契机,大力推动建设漳州木材加工园区;顺应“互联网+”大潮,推出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上线,打造线上贸易、线下仓储物流相呼应的粮食电商生态圈;投资近百万元与南昌铁路局合作探索打造闽赣海铁联运新通道,扩大港口腹地辐射区域;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全程物流链服务,实现运输货物的多元化,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
下一步,漳州开发区将推动设立东南航线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和空箱调运中心,大幅提升港口的集装箱装卸能力和综合吞吐能力,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竞争优势,服务经济发展。
临港产业更优更强
五年来,漳州开发区依托港口优势,不断壮大临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招银港区成为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木材进出口长期保持全国前十,2015年跻身全国第二。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漳州招商局码头公司、豪氏威马(中国)、诺尔港机被评为福建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新引进法国路易达孚精炼糖、美国嘉吉饲料等国际知名粮油食品加工业项目,做大做强临港产业百亿集群。
路易达孚炼糖车间
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汇聚港口机械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福钢科技项目建成投产,漳州中集完成提产升级改造,推动首钢凯西做优做精镀铬等高端产品,推进转型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空置土地和厂房“腾笼换鸟”,利用泰华公司空置厂房成功引进海峡两岸影视基地项目,建成全省最大室内影视拍摄基地,并正式投入使用,促成文创产业落地生根。
下一步,漳州开发区将鼓励豪氏威马(中国)、路易达孚精炼糖等优质项目增资扩产,继续加大区内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力度,做强做优临港产业。
促进新兴产业聚集
五年来,漳州开发区主动策划,不断提升新型产业聚集能力。着力推动旅游、AVR(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虚拟现实)、大健康和智能汽车小镇四个百亿产业发展,积极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2012年以来,深入挖掘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双鱼岛旅游开发。在双鱼岛上投建第一个可经营旅游项目海梦湾,打造厦门湾最具特色的自驾露营地。大力推动双鱼岛水上乐园和亚洲最大海水浴场碧海银滩项目建设。加快推动龙湖生态谷建设,推进东南亚风情街、3D幻多奇大型主题乐园等项目落地。2015年,全区旅游达86万人次。
西班牙风情小镇——卡达凯斯
以“一区多园”战略着力打造信息服务产业。推动招商局芯云谷项目,旨在打造工作和生活融于一体的微型生态小城,并围绕产业主价值链,全面展开一站式服务,通过构建集合采购平台、G2B政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金融超市、研发设施租赁平台、全周期孵化平台、集合销售平台,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企业总部+产业园的全产业生态链。招商局芯云谷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拟在2019年内分三期全面建成,目前,招商局芯云谷被列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工程。
城区建设面貌一新
五年来,漳州开发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港中区后城”模式,不断提升工业区到滨海城市的承载能力。2011-2015年期间,交通及基础设施配套投入22.81亿元,年均4.7亿元,同比增长143%。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外部立体交通体系,城区面貌明显改善。
厦漳跨海大桥、招银疏港高速建成通车,港尾铁路、沿海大通道全面推进,启动疏港公路改造升级,推进招商大道白改黑和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全力推进厦漳城际轨道R3线建设准备工作。开工建设区内昆仑山路、店观路等,完善“四横三纵”路网配套。改造水陆客运站等设施,开通并加密厦漳城际公交、海上巴士班次,推进厦门湾水陆交通公交化,融入厦门半小时都市生活圈。
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成立生态建设中心,提升生态建设管理能力,召开首届绿水青山论坛,推动生态产业转型发展。加大山地资源、水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实施卓岐内湖改造、造林绿化等工作;建成南太武山地生态园、黄金海岸等景观,开工建设黄金海岸二期,规划龙瓮头山公园、香山湿地公园、观音山公园、枪城公园等新一批生态公园,不断完善“三海八园十二景”特色景观。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PM2.5及PM10等指标。
编制完成《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城市规划纲要》,推进智慧开发区建设。以国产北斗卫星相关技术体系为核心,融合其他最先进的新一代信息化手段,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目前,“智慧开发区”规划方案获国家住建部批准,成为福建省第六个智慧试点城市。2016年7月,漳州开发区获颁“智慧国家级创新经济开发区”。
涵养提升“三海”文化
五年来,漳州开发区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成立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印发《关于加快漳州开发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实施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文化设施建设“基础工程”、社会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培植工程”、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工程”。
完成开发区文化产业清查统计工作,加强古建筑、古树的保护,组织实施“五古丰登”行动计划,启动南炮台修复项目等。打造“杨梅节”“古堡音乐会”“双鱼音乐节”等一系列节庆文化品牌,不断涵养开发区以海港城市、海防文化和海滨生活为特色的“三海”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层。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扶持金水仙大剧院,改善开发区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出台《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博苑等项目建设。提升开发区整体文化品位,推进成立开发区文联,建立诗歌、摄影等各类文化艺术家协会,丰富娱乐文化生活,为区内群众共享文化提供平台。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
五年来,漳州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2011-2015年期间,社会教育卫生文化投入4.87亿元,同比增长239%;投入资金6915万元建立起城市居民基础养老金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网络,年均1384万元;投入1203万元用于残疾、老年、特困、低保抚恤及生活补贴,同比增长5.5倍;投入1496万元建立医保地方配套。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厦大附小、厦大嘉庚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厦大系”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厦大附中高考成绩屡创新高,2015年本科达线率99.45%,逐步成为知名教育品牌;开发区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检查验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率先在全省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加快公办幼儿园、海滨学校等一批公立学校建设。
医疗体系更加完善。建设开发区第一医院,推动第一医院二期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社会防抗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加强,在近年的“西马仑”“莫兰蒂”等台风的袭击中,取得“零伤亡”的重大胜利。
制定《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实现开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实施被征地人员养老补助金全覆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完善养老金领取便民网络。
以“人的城镇化”推动“一村一策”改造模式,确立石坑社区为城镇化改革试验区,开展“一路一街”建设。完成汤洋片区整体拆迁129套安置房建设,开工建设店地社区安置房小区工程。推动大径社区宜居环境改造。完善社会保障性公共租赁住房体系,发布并实施《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着力解决开发区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及个人住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