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其中保定市优化政策环境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上榜。
保定市地处首都南大门,与京津三角相倚,是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保定市被纳入核心功能区,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担负着“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的重大责任。
保定市近年来把创新发展作为抢抓机遇的主动选择、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大胆探索,率先实践,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全力打造“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强市。
给大政策 创好环境 做优创新生态
创新引领发展,政策最具导向作用。政府要通过制定有利于创新的配套政策,标定本地区创新事业的发展方向,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因地制宜拓展创新链条。围绕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结合保定实际,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创新的八条措施》《保定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保定市科技技术顾问工作规则》《保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保定市科技金融合作资金及合作贷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29项政策措施。在省内率先启动《保定市“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支持方向上更加注重新兴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平台建设,更加注重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更加注重企业快速增长。深化落实国家出台的《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实验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把科技创新等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发展,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
搭建平台 做大载体 做硬创新支撑
当前,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必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推动大合作。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到北京、天津对接,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开展全覆盖式合作,全面深化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关村科技园、清华大学等方面的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协合作建立56个企业服务站,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合作在保定市建立了“京津冀技术交易河北平台保定工作站”;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多次对接洽谈;与中科院合作促成了中科院工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力学所等对接合作50多项;与48名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21家,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7家、重点实验室36家,建设孵化器13家(国家级2家、省级6家、市级5家),国际合作基地13家(均为省级以上,其中科技部命名的国际创新园2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2016年7月,市政府与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河北大学签署框架协议,组建了保定南洋研究院,在全市率先搭建了保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第一个创新平台,南洋研究院的运作模式在全国是一个先例,也是一个探索。可以说,创新已成为保定的“基因”,渗入在血液中,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和需求。
打造大园区。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保定市主动服务京津产业转移,在全市谋划了10大重点板块、25个重点产业园区。白洋淀科技城规划面积307平方公里,打造面向京津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家创新中心,已入驻企业86家,旨在通过植入中关村基因,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聚集高端要素,营造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与深圳市合作共建保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保定深圳科创基地,打造京津冀产城融合示范区。目前,占地3000亩、投资100亿元的全国首个安防和智能交通科技型产业基地——深安智谷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与中国电科集团合作,总投资128亿元,正在毗邻北京的涞水县打造以“绿色、低碳、智慧”为主题,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电子科技产业园。与同仁堂、天士力集团合作,倾力打造现代中药产业园和数字中药都,千年药都焕发新的生机。“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白洋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保定市共建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39个,集聚了区域内外政策、人才、科技、资金、土地等创新要素,
打造了包括长城汽车、航天乐凯新材料、中航工业向阳航空科技装备、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等一批创新型产业园区,保定正成为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组建大联盟。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和地缘优势,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结合新机制,带动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先后组建了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应急产业、智能电网装备、广电网、水性涂料、吊索具、LED半导体照明、新型材料、众创空间等2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数量和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目前,“京津冀中医药产业创新联盟”正式纳入省级管理序列,成为保定市第一家省级创新联盟。
激发活力 释放潜能 做活创新主体
地方政府履行创新职能,有效激发创新主体动能是关键。我们紧紧抓住各类主体“若隐若现”的创新创业激情,提供完备的法制保障、利好的政策指引、导向性的科研投入、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畅通的信息平台等服务,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释放发展活力。
打造“顶天立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立足高端发展,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长城汽车秉承“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投资50亿元的哈弗新技术中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领军民族自主品牌车企之首;英利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得授权专利1512项,主编和参编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72项,光伏组件产品和技术研发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平;巨力集团从“绳”上做文章,开拓出全球索具市场;奥润顺达从“门窗”上下功夫,开创了世界门窗行业的大舞台;乐凯集团以“磁记录材料”核心技术,掌控了全国高铁车票的制作权;晨阳水漆打破传统油漆模式,掀起了中国涂装行业的绿色狂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总量达到241家,居全省第二,长城汽车、巨力索具、河北立中、奥润顺达、河北四通、国电动力等一批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为保定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培育“铺天盖地”。在全省引领开展“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工作,实现了“四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出台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率先开展众创空间认定管理、率先成立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率先与北京众创空间联盟合作。目前已授牌众创空间58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2家,省级众创空间19家,众创空间场地总面积已达到16.7万平方米,创客5000多人,近600个创业项目完成孵化对接,获得众筹融资5500万。从201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不断激活创业主体,鼓励无业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创业;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不断放宽准入条件、经营场所限制、前置审批限制,简化各种审批程序,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政策支持,落实各项减免政策,金融信贷不断向小微企业倾斜,不断优化服务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生态环境。截至2016年11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2万户、增长33.7%。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4年底的1617家猛增到现在的6000多家,总量居全省前列;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1家,居全省第二位。“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总数连续四年名列全省前茅;专利申请量增加到5439件,万人发明拥有量增幅达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在全市蔚然成风,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为保定跨越发展、率先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整合资源 众创众成 做强创新保障
推动协同创新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互动集成,关系到不同主体、层级与部门的协作配合,以及不同制度机制的协调对接。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破除制约创新的各种障碍。
让机制“活”起来。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聚众智、汇众力,打破壁垒分割,整合创新资源,赋予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作为地方政府,保定市注重调动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搞好金融、财税、户籍、社保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衔接配套,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效应,促进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有机整合,提升了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用活科技成果,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让机构、人才、设备、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更好地为创造财富、繁荣经济服务。
让人才“聚”起来。创新发展,关键在人,人才资本是最具价值的投资,推动创新必须着力营造好聚人、成事的发展环境。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双创”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创客空间、创新社区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新型众创空间。组建了大学科技园、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引入“北大1898咖啡”等众多双创平台,以创新论坛、创新行、创新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为高端人才的聚集营造了良好氛围。借助保定“大学城”的优势,鼓励支持企业人才家园建设,吸引更多大学生到保定就业创业。
让引擎“动”起来。下好金融与创新融合发展的“先手棋”,积极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商业模式;构建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支持科技担保机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建设,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在全省率先探索科技金融合作,制定了《科技金融合作资金及合作贷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促成了河北省首家科技支行的成立,连续2年用1000万元科技“小”资金撬动银行“大”资金,支持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近3亿元。与河北冀商基金合作,组建了保定市首支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在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改善融资环境上取得了新进展。近期又与建设银行保定分行、邮储银行保定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为科技型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在为企业筹集资金、培育技术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服务“暖”起来。把“来到保定、一切搞定”“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承诺、作为一种行动、作为一种作风在全市叫响,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开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了集北京市计算中心保定分中心、京津冀技术交易保定信息平台和中国智能电网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保定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保定市科技查新工作站为一体的“保定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全市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科技服务。建立保定市科技企业信息和技术需求两库建设,有效解决企业技术瓶颈无门路破解、京津有科技资源无处落地产业化的问题。2016年9月以来,促成了中国化工学会与晨阳水漆、中国金属学会与巨力集团等近90个技术项目成功合作。同时加大对创新活动和创新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光荣、创新有为的社会共识以及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创新发展在保定蔚然成风。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下,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保定率先发力,把创新发展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靠创新突出重围,闯出一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