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记者了解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浙江金华“跳跃式”融入大上海,直接在上海“落子”,启用长三角G60金华(上海)科创中心、金华(上海)人才大厦。据悉,这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首个落地上海的人才科创“飞地”,也是科创走廊首个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落子:建成首个落户上海的长三角G60人才科创飞地
一幢大厦挂“科创中心+人才大厦”两块牌子,它既是企业科创孵化平台,也是集聚和服务科学家的人才之家。其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建有5大中心,分别是人才服务中心、科创展示中心、创业孵化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人才项目路演中心,是集人才项目孵化、招院引所、招才引智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平台。
位于一楼的人才服务中心和科创展示中心,结合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设有人才服务专窗、自助服务区等功能区块;二楼创业孵化中心建有116个标准工位,一条网线、一台电脑即可办公;三楼至七楼的企业研发中心可为金华市五大千亿产业、制造业8+N重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提供异地研发服务。
“我们不需要把人才引到金华,而是直接在上海招才用才,同时享受金华的各项招才引才政策,变上海人才为金华所用,等于帮金华企业在上海开创了一块‘飞地’,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极大的破解了企业引才困局。”首批入驻人才大厦的尖峰集团董事长蒋晓萌说。
机遇:四大布局“链接”长三角
近两年,金华抢抓机遇,主动接轨上海,在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共建上实现了五个“第一”:组建了长三角G60第一个“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了第一个长三角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联盟,设立了第一个长三角G60国际院士创新中心,打造了第一批长三角G60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以及第一个长三角G60科创中心、人才大厦。
未来,金华依托现有的比较优势和合作基础,积极构建“链接长三角”的四大布局:打造长三角人才多向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随着产业链延伸加速、信息链共建加强,将使金华成为承接上海等大城市人才溢出和辐射的重要目的地。
打造长三角人才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基地。金华是民营经济大市,各类市场主体达120.2万户。市场的前端是制造和创新,后端是贸易和消费,都是人才富集、创业创新的舞台。金华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群,将有助于加速人才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打开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市场通道。
打造长三角高端产业互补的重要承载地。金华在汽车制造业、数字经济、影视文化业等方面,和沪、杭、甬等大都市产业互补性较强。截至目前,上海在金华投资企业2057家,投资额超800亿元。未来,有望形成“上海品牌—金华制造—义乌出口”的高水平产业链合作新模式。
打造长三角人才合作交流的示范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外高层次金华籍人才有3万余名,遍布43个国家(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近1.7万名,上海近3000名。近年来,金华连续举办发展大会、“婺星回归”创业大赛,以会引才、以赛引才、以才引才,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人才、创新要素“大循环”。
路径:六条路径推动创新要素共建共享
去年以来,金华市突出“共建共享”理念,以人才先行、项目牵引,打出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组合拳,以共建首批“浙江院士之家”、共建上海复旦大学“一院三基地”等“八个共建”加快接轨长三角,助推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放在更高的视野里,金华还进一步规划“6接轨长三角的实践路径”:发挥区域合作优势,助推长三角融合发展。首推金华招才引智地图,帮助企业按图索骥招引人才;首推金华人才生态竞争力指数,构建人才集聚度、人才创新度、人才满意度、人才活跃度和金华籍人才回归度“五大维度”。这也是人才服务指数、人才生态指数、“营商环境”指数,有助于推动产业资源在上海和金华之间市场化配置和双向流动。
同时,拓宽产业合作空间,布局长三角人才飞地。继续探索在上海、杭州园区共建“创新飞地”,以此拉近空间距离,“跳跃式”接轨融入长三角;推动企业全面参与,承接长三角人才红利。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在沪杭等地建立企业研究院,更好地发挥企业引才、育才、用才的主体作用。
此外,放大市场资源优势,集聚长三角特色产业人才。打造全球化的长三角区域人才展贸平台,加速人才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依托乡情纽带拉动,实施长三角精准引才。围绕乡情链布局人才回归链,加速长三角区域人才技术交流、项目合作进程。
还有,创新工作运行机制,牵引长三角资源力量。积极与长三角G60联席办、与三省一市相关部门对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集中招引长三角高端资本和人才项目,打造长三角高端产业的承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