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增城镇就业20000人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6-02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管辖面积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余万,2016年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7位。高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了联发科、北京君正、惠而浦、格力、美的、长安汽车、大陆马牌轮胎、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立方制药、小林制药、科大讯飞、科大国盾、新华三、美亚光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2016年,合肥高新区实现GDP5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04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92.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83亿元。园区现有企业18000家,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企业21家、自主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3家(占全市比重44%、全省比重15%)、上市企业1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6家。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2月2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高新区举行。自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获批以来,合肥高新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全力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尤其是承载打造七大创新平台的核心内容。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和建设,有利于加快我省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安徽建设,对推动全省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前,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有效发挥了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对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合芜蚌地区需要学习和借鉴上述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和自身创新资源,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际合作,持续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融合,通过切实的行动,把合芜蚌地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重点区域,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省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提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这些都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目前,我省已确定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和产品不断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一定要着力扎扎实实地把这些基地建设好,切实发挥基地在新兴产业中的引领作用。在当前成果转化中,仍存在企业核心技术不多、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作为主体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和产品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政府应尽快出台详细、具体、配套的成果转化政策,鼓励高校走出去、企业走进来,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从图纸到商品的转化,避免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由于缺少有效的衔接机制,很多创新成果不能有效应用,造成巨大浪费。

  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需要我们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完善股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双创示范基地:2016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首批共28个双创示范基地,合肥高新区荣列其中,成为全省唯一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以打造“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为总体目标,实施三年创建行动计划,进一步整合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类双创资源,完善双创生态体系,把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创业主体积极活跃、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

  在创业就业目标方面,力争3年示范期内,新增城镇就业20000人,年均增长17%。新增企业数量7000户,年均增长37%。

  在创新目标方面,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0户,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5亿元,新增知识产权申请数13000项,知识产权授权数7000项。

  在制度目标方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合肥高新特色的双创制度体系。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造互联网+工商登记新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创新科技成果使用和收益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型小微企业信用服务试点;推进贸易便利化机制,搭建对外开放平台,积极鼓励双创企业“走出去”。

  截止2016年底,双创工作首年目标超额完成,年新增市场主体约4000家,企业总数16000余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0余家,达到603家,约占全市的50%,形成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集群,在146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跃居第7位。在平台建设、科技融资、载体搭建、政策保障、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