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能成为“人才高地”吗?

来源:界面新闻发布时间:2017-11-23

  在新的一轮崛起中,西安市面临“一带一路”等诸多良好机遇,在新的大背景下,西安市如何从“人才培养大本营”蜕变成为“人才集结营”呢?

DSC_7679.jpg

  过去30年来,西安一直面临这样的尴尬:作为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最集中地之一,西安不能阻止高层次人才大量外流;同时作为重要的中国腹地城市,西安对人才又没有足够吸引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了广东省人才训练营,每年近30%毕业生去了广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名不愿具名的副教授对界面新闻说。

  为了解决上述人才尴尬问题,西安市在今年开始陆续推出一系列“人才招募令”,这被外界解读为史上最密集的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引进也被西安市官方提到与招商引资这个“一号工程”同等的地位。

  事实上,这只是中国中西部省会城市武汉、成都与长沙等人才争夺战的一部分。上述城市今年都不约而同打响了“人才争夺战”。

  事实上,这也揭示着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逻辑与重心的转变: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不减,但在新的产业调整中,已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中西部城市在承接中东部城市的产业转移中,急需大量人才。

  在新的一轮崛起中,西安市面临“一带一路”等诸多良好机遇,在新的大背景下,西安市如何从“人才培养大本营”蜕变成为“人才集结营”呢?

  人才培养数量与城市发展水平“倒挂”

  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一直是西安市的一张城市王牌。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近20年来,西安市一直是高等科研院所最集中城市之一、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

  仅从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来看,西安市确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西安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西安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学生73万人。在教育部最新统计中,西安高校生数量全国排名第三。而西安官方更为自豪的是,西安“拥有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

  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直接拉高了西安的两项数据:西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10.92%,列全国第一;西安18岁以上成人接受教育比例居全国第一。作为一个二线腹地城市,上述数据已极为难得。

  然而,西安的尴尬也恰恰正在于此:海量的人才资源并没有为西安所用,人才外流、人才引入不足一直是西安市发展的瓶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述副教授感慨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每年电子、通信等优势专业毕业生,除供职位于西安的华为、中兴、大唐电信等几家公司之外,近三分之一南下去了深圳、广州。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也发现,“全球代工厂”富士康2008年前后在国内扩厂时,西安高校理工科毕业生一时间纷纷进入富士康工作。2007年、2008年间,西安北郊一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几乎一半毕业生都入职了富士康。

  “硬科技”概念首提者、中科创星孵化器创始合伙人米磊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西安是中国人才培养最密集地区之一,但囿于西安的发展态势,上世纪‘孔雀’东南飞最早、最密集飞离之地就在西安。”

  从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最新名单看,高校数量分布最多的前四名为北京、广州、武汉和西安,但西安明显与上述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在同一水平。比如,2016年武汉1.18亿元GDP已近乎西安的2倍,西安市与北京和广州的差距就更不用说。

  人才培养数量与城市发展水平的倒挂一直是西安的心病。

  西北大学教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曹钢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早在30多年前,《光明日报》就撰文指出,西安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与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但30年来,这个缺憾依然没弥补起来。”

  15年前,国内广为流传的《中国城市批判》一书批判了包括西安在内的国内认为,城市心态、城市环境、城市精神、重视人才、旅游开发、户籍政策等6个方面制约西安发展。

  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西安当时组织政府人员与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委员回应和研究对策,曹钢当时就呼吁:“西安人才大量外流,政府要重视,要花大力气改善就业环境。”而时任西安市人事局一名官员则称,自2003年开始,“东南飞”已经发生了逆转,人才流进已超过了流出人数。西安也将真正由一个人才大市变成人才强市。

  事实上,15年之后的今天,西安依旧不是一座人才强市。

  西安市人社局一名负责人不久前对媒体称,西安目前存在产业领军人才短缺、国际化人才偏少、人才工作市场化程度不够、人才服务环境不优等问题。他认为这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和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的城市定位不符,西安要有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系及人力资源优势。

  西安为什么留不住人?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最近对西安城市提出“十问”,在人才领域,王永康问:“为什么我们(西安)科研院所林立,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西安)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

  王永康接着问道:“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

  “我们(西安)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王永康说。

  业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西安“孔雀东南飞”最直接的原因。

  陕西科技大学就业办一名教师以该校举例说:“陕西科技大学皮革、造纸、包装与工业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几乎没几人留下,并非他们不愿留西安,而是陕西几乎没对口的用人单位。”

  而西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相应产业发展不健全为毕业生所诟病,也非一日。作为老牌资源型省份,陕西经济结构严重“偏科”:能源经济的覆倾;创新型、创业类公司不多;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皆为国企……

  西安交通大学一位讲师称,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在陕招生980人,全国招生3222人。西安若不能为异地生提供足够、合适的就业机会,他们很可能会在求职季签约它处。

  薪资水平当然也是人才落地的重要考量。智联招聘公布的报告中,2017年夏季求职期,全国37个主要城市中北、上、深、杭、广提供的薪资列前五,北京以9791元的平均招聘月薪居于首位。但其中,西安6089元的平均薪资水平,不仅落后于周边的成都、武汉、长沙和郑州,甚至还低于同位于西北的乌鲁木齐和兰州。

  上述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对界面新闻记者称,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培养的学生为例,西安能给提供的薪资与其期望值相去较远,而这些学科的毕业生往往正是西安亟待留下的“人才”。

  在诸多人才落地的考量因素中,较低的房价水平是西安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不过那只是在2017年之前。随着2017年以来西安楼市迅速回暖,西安在“低房价”方面的优势也正在缩小。

  以2017年11月为例,西安主城区几乎所有新开盘的住宅项目单价超过1万元,这就意味着,100平方米的房子毕业生至少要攒足30万元首付款才能购房。

  在西安今年推行的限购政策中,异地户口购房者需提供两年个税或社保证明,而且补缴的个税和社保证明,不得作为申请购买资格的有效凭证。

  尽管西安出台了相关人才落地政策措施,客观上对冲了限购对人才落地的制约,但上述限购政策还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安在“人才争夺战”中的优势。

  中部城市“人才争夺战”

  2017年,中部“人才争夺战”不约而至。除西安外、长沙、武汉与成都等城市都高调推出人才招揽计划。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2017年6月底,长沙市发布近7000字的《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又称“长沙人才新政22条”。比较引人瞩目的一项是“在长沙工作、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

  成都则在今年7月发布“人才新政十二条”,同样放宽人才落户限制,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主打高层次人才牌。

  与西安类似,中部人才重镇武汉也“为他人作嫁衣裳”多年。武汉近期提出“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外,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还宣布,武汉将推出三大人才核心举措:率先在全国放开无门槛大学生落户;争取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价格买到房子;率先出台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

  时间拨回到今年5月,西安市政府发布《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公布23条人才引进新措施,西安欲5年投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上述《措施》还涉及为高层次人才免费提供引进落户、创办企业、兑现政策、社保医疗教育等服务等。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五年100万人才”是几个中部城市共同的目标。人趋高,水流低是自然趋势,一场人才争夺战难以避免。

  猎聘网的年终统计中,在2016年人才净流入的城市中,杭州以8.9%的流入率居榜首,长沙、武汉与成都等中部城市都在前六名。

  这一轮“人才争夺战”事实上揭示着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逻辑与重心的转变:受制于城市容量、发展空间等原因,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才的增长率已经开始下降。在新的产业调整中,已有明显的溢出,中西部城市正在积极承接中东部城市的产业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铁的开通,内陆城市发展契机与城市潜力正在凸显。

  以西安为例,已开通和在建的高铁,会将西安与周边郑州、成都、银川、兰州包头东西南北多个城市勾连,交通格局的改变则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逻辑。

  西安的人才计划与成绩单

  不久之前举办的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开幕论坛上,当600名嘉宾离开论坛开幕式的座椅时,主持人忽然说:“退场时,官员起立,请院士们先走!”全场忽然想起掌声。

  这并不罕见的情形,却成了西安目前人才引进的逼真的写照:人才正在受到重视,而人才受到如此重视——在此之前却比较少见。

  “请院士们先走!”被媒体解读为大西安展现打造人才高地决心。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王永康多次发言称,目前是西安发展史上机遇最密集的黄金期。诸多发展契机之下,招商引资被确定为“头号工程”。而在招商引资大力推进的同时,也将人才计划作为另一个重要的计划。

  今年9月初,西安出台20条招才引智举措,其核心是设立“西安伯乐奖”,对从市外新引进人才的西安市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社会组织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西安印发的《西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西安通过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优先开发急需紧缺人才,10年后,西安各类人才总量达134.4万。

  王永康在不久之前举办的西商大会上也说:“今年以来,西安先后出台了人才新政23条,推出了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新政,新政实施以来,有11万大学生新增落户。”

  2017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史上最密集的人才招募令。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系列人才招募令,是最近几年来绝无仅有,如此密集的人才计划。

  西安官方对外宣称,西安正成为各类人才栖身首选的港湾之一。当然,西安未来能否成为人才高地,尚需时日考验。

  作者:戈安黎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