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打造“营智环境” 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创建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2-01-11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正式获批、全省首个冠名“大湾区(广东)”的人才驿站正式挂牌启用……去年南沙获批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如今一年过去了,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

  记者从南沙获悉,作为广州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重要抓手,南沙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营智环境”。国际化人才特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纷至沓来,高层次和骨干人才5年增8.4倍,省市区共建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入驻77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超过2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入库成为“科技特派员”,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推动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稳步前行。

  吕冬博士团队正在进行实验。

  芯片封装的“数字化全科医生”为高端芯片质量把脉

  将材料切割、打磨、封装、检测,尺寸误差控制在0.2%以内……在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之一——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EMAR),研发部总监、香港专家吕冬博士带领的创新团队正在进行高集成、高功率芯片封装可靠性解决方案研究。在芯片封装建造的过程中,他们查找出芯片封装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数字化的形式指导芯片产品的材料及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及优化、可靠性验证和失效分析,从而在芯片投产之前将问题解决,给芯片“治未病”,犹如“数字化全科医生”。

  这只是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取得的其中一项成果。2014年开始,吕冬和他的团队陆续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国内外专利10项,其中已授权2项美国专利、1项PCT国际专利及4项中国发明专利。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吕冬告诉记者,南沙的人才环境吸引了高端人才不断聚集,科研成果产出水到渠成。在港科大读书期间他便以学生身份在中心投入研究工作,当时就很喜欢南沙。近年来,南沙变化翻天覆地,越来越宜居宜业,吕冬开始扎根南沙:“2016年我来到南沙的博士后工作站,广州、南沙给我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大支持,当时拿到了市、区科研经费30万元、博士后补贴20万元,从此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南沙人才政策的升级,吕冬也快速成长,在2019年获评南沙区青年后备人才,2021年又获评南沙区高端领军人才中的“优秀人才”,将获得安家补贴、科研经费补贴等支持。

  吕冬告诉记者,在国际化人才特区获批之后,所在中心还吸引了更多的全球TOP200高校博士后来到中心工作,很多港科大的师弟、师妹也因为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来到了南沙,投身霍英东研究院、港科大(广州)建设。

  人才虹吸效应不断显现

  “自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获批后,人才虹吸效应不断显现,南沙人才加速聚集。以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例,去年招收了22个博士后,是两年前的近4倍。”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秘书处副秘书长郭润绿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是全国首个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如今公共研究中心已成为集聚和服务博士后等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枢纽。

  在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引进的高端人才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野。于广平博士带领团队帮助国内印染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了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提升能源利用率10%,废水处理综合成本每年节约千万元以上;冯斌、袁峰、张杰、魏利、朱龙潜等博士后在站期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用技术力量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截至2021年11月底,公共研究中心已累计招收博士后108名(其中世界排名前200名或国内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博士93名,占比86%),目前在站博士后53名,涉及近20个学科领域,形成300多项成果,累计获得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立项150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

  国际化人才特区“特”在哪?让郭润绿体会深刻的除了“政策特别好”“兑现特别快”,还有人才发展前景“特别清晰”。

  以博士后为例,进站后可以拿到82万元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补助,出站后可以拿到市30万元、区20万元总共50万元的安家费,如果未来3年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符合条件还可以申请高端领军人才,南沙区的安家费最高达1000万元。“广州市、南沙区为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所有的政策基本当年就能兑现,如果申请时赶在年尾,第二年也能很快兑现。”在人才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相关补贴和奖励也阶梯递增:“你可以看到你从20多岁到40多岁、50多岁的进阶过程,在南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南沙打造“营智环境”

  加快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南沙在全国率先提出开展“营智环境”建设试点。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一年来,南沙的人才发展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2021年7月,全省首个冠名“大湾区(广东)”的国际人才驿站在南沙国际人才港正式揭牌成立,将为各类人才在南沙创新、创业、生活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11月发布全国首部关于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报职称的规范性文件《广州市南沙区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启用全国首个大湾区职称和职业资格业务一站式平台,不断打通大湾区人才跨境流动就业堵点;12月成立南沙区高层次人才联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当选会长,将担起南沙后备人才的“传帮带”责任。

  “营智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南沙政策引才效能也愈加凸显,“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港澳青创30条”“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扶持办法”“科创10条”等系列“真金白银”的人才支持政策有力促进了各类人才集聚,支撑了产业发展。据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四年累计兑现各项人才奖励扶持约17亿元,其中2021年兑现资金约7亿元,惠及人才超2万人次。

  未来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据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沙将以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为抓手,围绕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聚焦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等人才发展关键环节,进一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开放政策,优化人才要素跨境跨区域配置,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辐射新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