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的“共同创业者”去向何方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2-11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也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照,五年前在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上刚刚建起来的上海纽约大学,在外界眼中略显得神秘。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这群第一批“吃螃蟹”的拓荒者被俞立中校长亲切的称为学校“共同的创业者”。五年后的今天,曾经并肩前行的“创业者”们已纷纷毕业,踏上了下一段人生旅程。离开上纽大的他们,都去向何方?

  人均3.2个学校offer,1.83个工作offer

  “首届毕业生我打120分”

  “人均3.2个学校offer,1.83个工作offer。”在上海纽约大学2月9日2017届毕业生去向报告发布会上,俞立中校长的介绍底气十足——首届261名毕业生来自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说着34种语言,有141名中国学生,120名国际学生。141名中国毕业生的就业率与雇主满意度均达到100%。其中,选择出国(境)留学的毕业生72人,占比51.06%;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占比48.94%。

  在出国留学的中国毕业生中,有49人被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前50位的大学录取,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68%,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艾默里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墨尔本大学等。其中,9人被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项目直接录取。

  按照传统的评价角度,不论是继续升学还是工作,这些“共同的创业者”都各自奔赴了美好的前程,“确实很满意超出预期,这群学生我给他们打120分。”俞校长对首届毕业生赞不绝口,“那多出来的20分给学生是因为他们遵从内心,懂得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常常说follow your passion,而这种价值并不仅仅简单的是用金钱去衡量万事万物。”

  261个学生有261个选择

  毕业生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

  在传统的视角里,考上哈佛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而放弃哈佛大学,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

  而上海纽约大学主修数学、辅修计算机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徐艺就做了这样的选择,在拿到哈佛的offer的时候,徐艺妈妈发了条朋友圈,“女儿拿到了哈佛的offer了,不过她说如果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offer,她就去卡内基梅隆大学。”

  一时间朋友圈炸开了锅,哈佛大学,世界学术的殿堂,多少莘莘学子的梦想,多少人想都不敢想,而要放弃哈佛,去选择美国学校排名50开外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令人大跌眼镜。尽管有不理解,徐艺依然在拿到卡内基梅隆offer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卡内基梅隆的计算机专业排名更靠前,我觉得我在卡内基梅隆可以接受到更专业更系统的训练。”

  不在乎名声,不在乎外界怎么看,“follow your passion”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徐艺只是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的缩影,“让我感到开心的是,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俞校长为此感到自豪,“午餐时间,我经常在学校食堂里和学生们交流,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没有陷入功利的漩涡里,他们在探索,不停的寻找自己人生的亮点,我很喜欢他们懂得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就读商业与金融专业的王嘉凌毕业时选择入职真格基金在上海新设的华东区办公室。“我去实习的时候,整个办公室加上我只有三个人。”王嘉凌说,真格基金的华东区办公室其实就是一个初创公司,这和四年前入学时的上纽大很像。她也再次成为了“吃螃蟹”的人。“崭新的机会,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让我始终向往。”她说。

  “毕业半年的她已经做了很多大项目了。”俞校长谈到王嘉凌目前的工作情况,“前段时间我碰到真格基金的总经理,他对我们的毕业生赞不绝口。”

  来自土耳其 Mehmet Erdogan 毕业后进入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攻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上纽读书期间,他与中国室友闫亚元敏锐观察到“中国制造”在土耳其及中东地区备受欢迎,以及土耳其及中东地区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课堂之外,两人一拍即合,搭伙开了一家致力于两国双边贸易的公司,大家都戏称他们搭建了一条“寝室里的丝绸之路”。

  让人难以想像到的是,他们一个在上海读硕士,一个在纽约读硕士,不仅平时两人功课很忙,沟通起来还要考虑时差,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短短半年时间,他们合伙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的创业公司可以达到收支平衡。

  “261个学生有261个选择”令俞立中感到欣喜的是,“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为自己做选择,人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诞生了第一张本科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

  近十分之一的外国学生选择留沪工作

  对上海纽约大学的外国学生来说,在上海的四年学习不仅钻研了语言与文化,更培养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毕业后,这些“中国通”们选择留下来,或继续深造,或投身职场。

  有8名外籍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华各大顶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等。其中Roxanne Roman和Jacko Walz两位同学入选清华大学 2018苏世民学者项目。

  受惠于2016年颁布的《上海人才新政30条》,11名外籍毕业生留沪工作。新政规定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在“双自”地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经批准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其中,美国学生Tyler Rhorick毕业后,经申请获得了全国首张本科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留校从事行政工作。

  来自印度的Lathika Mouli受母亲的影响在上海纽约大学修读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且积极投身于STEM领域。毕业后,Lathika加入了上海的一家区块链创业企业 Engergo Labs 担任项目专员,她希望在上海积累更多工作经验,再攻读研究生。

  第一次来上海,就被上海的魅力所吸引,Lathika Mouli介绍说第一次来上海纽约大学,跟平时我身边朋友介绍的想像中的中国完全不一样。她分享到“在上海纽约大学四年,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一起交流,一起做项目,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差异。”

  这成了校长唯一的遗憾

  首届毕业生没有能进入国际性组织工作

  “如果问我,对于上海纽约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我还有什么遗憾”俞立中校长在致辞中谈到,“可能就是我们没有学生能够进入国际性组织工作,比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等,因为进入国际性组织工作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有一个长期的准备,需要提前进入实习很长时间,在时间上可能并不允许。”

  谈起对未来几届学生的期望,俞立中校长希望他们跟首届毕业生一样可以独立思考,不追求名声,不陷入功利场,“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是希望他们可以做出对社会、对人类有价值的事情来,并不是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数字有多好看,进入世界顶级名校的学生是否逐年递增,数字好看我只是会觉得我们的学生未来有更好的机会,但是不代表学校的成就。”俞立中分享自己的期待,“我也希望我们可以更多的去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努力搭建起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桥梁。”

  俞立中校长不希望看到的是,有人进上纽大是单纯地为了要找一个好工作、申请一所国际名校,“希望这片土壤的学生,可以一直遵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到自己人生的亮点。”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