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8大“校圈”已现雏形 潜伏多个百亿创新集群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4-16

  4月中旬,巴基斯坦中部城市维哈里已经有些炎热,三块5亩的试验田里,来自武汉的杂交水稻,即将播种下地。中国种子试种巴基斯坦的背后,蕴藏着来自洪山区环大学创新经济带的科技动力。

  从生物育种到光电信息,从智能制造到生命健康,“大学之城”洪山通过与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加载体平台,加快吸纳知识、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形成了8个“校圈”,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省农科院、中船重工722所等8个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圆心,“潜伏”着数个百亿创新集群。

  知识溢出

  一个“校圈”平均承载2个孵化器

  30岁出头的许志勇,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巴耐热杂交水稻的试种。作为中垦锦绣华农科技有限公司的国际合作部经理,他全力推动中国水稻种子在东南亚生根发芽。

  经过半年的研发,今年4月第一批杂交水稻,将在巴基斯坦种下。

  中巴农业合作并非孤例。许志勇介绍,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落后,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基本依赖进口,迫切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农业水平与粮食产量。除巴基斯坦外,马来西亚、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东南亚、非洲国家,均有种植中国的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

  小小种子“游”遍全球,正在勃兴的“校圈”是其运转不歇的动力源泉。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育种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许志勇和他的团队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华农系”。

  “公司的创始元老与业务骨干,均是华农毕业”,许志勇介绍,他们在创业后又与学校展开智力联动,“公司设在华农附近的创意天地,与学校教授有亲密合作”。

  长江日报记者从洪山区科经局了解到,该区平均每个“校圈”承载2个孵化器,2018年还新设9个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开展中科院专场等转化活动17场,承接转化项目20项,其中院士项目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5亿元。

  人才留驻

  “校圈”吸纳高素质人才“回流”

  人才回流,“校圈”的“聚能环”吸引力强大。

  出生于1986年的王勇峰,2009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来自北京苍穹数码,后者即将在A股主板上市;第二份工作是在Esri中国信息科技担任高级产品咨询工程师,“老东家”是全球最大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厂商。

  在经历了大平台的历练后,学到一身本领的王勇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回到老家武汉创业。2015年,他与同学朋友合伙成立了武汉科信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高校云集的高素质毕业生,让创业团队很快找到合适人才,公司稳步发展。

  2018年,武汉科信云图营业收入约500万元,纳税近30万元。王勇峰说,20人团队中,有18人是在汉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一半从一线城市“回流”武汉。

  据悉,作为洪山区生态型智慧城市专业双创基地,该园区吸纳周边高校广泛参与,在84家入驻企业中,有25家由回流人才创办,占比近30%。烽火创新谷相关负责人表示,远赴北上广深锻炼一身本领,再回汉创业,已经成为人才潮流的新风向。

  产业形成

  一个“校圈”孵化一条产业链

  智力溢出、人才回流,产业集聚效应随之在“大学之城”洪山凸显。

  华师所引领的“校圈”,将在今年迎来蝶变。总投资5.5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华师大学生创业中心即将破土动工。据悉,该创业中心建成后有望创造每年2000万-3000万级的税收。

  与华师毗邻的理工大,则画出了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校圈”。其孵化器2期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总投资6.5亿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背靠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等王牌专业,该孵化器指向了“大智造”。

  还有环武汉大学的珞珈创意城,作为广埠屯核心地带的已建成孵化器,其创业团队大多以通讯、信息等行业为主。此外,武汉大学“校圈”中还有在建的珞珈国际,其投资达到20亿元,有望成为另一个创新创业的双创高地。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