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两个60%”带来的改变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6-10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发布的《2018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显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从2008年的418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370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也由29.8%跃升至2018年的41.9%,其中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9.9%,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与发达国家“两个70%”指标相比(即服务业占GDP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70%),上海已双双超过60%,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从单纯生产装备,到探索自动化码头创新服务,振华重工构建起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控制系统,“ZPMC”品牌岸桥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七成;把服务创新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上海三菱电梯去年安装、维保等服务收入超过60亿元,占营收的30%……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没有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工业制造就很难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中高端。如今,上海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转型。

  拎起“微笑曲线”两端

  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实现营收7723.8亿元,同比增长7.9%,在GDP和服务业中的比重持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正担当起上海经济稳增长的重任。

  作为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秘书长王惠珍见证这十年的快速崛起。她说,作为“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伴随产业分工细化和新技术加速应用,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也是工业化后期阶段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体而言,包含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专业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

  靓丽的数据直观,却也抽象。但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十分鲜明。有别于传统模式下的“卖产品”,上海的特点在于打造新业态和新模式:即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务投入,促进制造过程更为集成化,并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用王惠珍的话说,就是拎起“微笑曲线”两端,从而也把底部托起来。“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两端是服务业承担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头一抓,底部也随之上升。”

  振华重工、上海电气、宝钢工程等正崛起为服务型制造供应商领域的新势力。比如,振华重工通过探索自动化码头的创新服务模式,为全世界码头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带动行业转型升级。目前,振华重工已向“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交付设备3512台。

  总集成总承包优势凸显

  “十二五”和“十三五”前期,上海着重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专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尤以总集成总承包为重点。下转◆7版

  (上接第1版)王惠珍说,上海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以延伸服务、提升价值,大力发展成套设备等领域的“交钥匙”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主,鼓励企业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服务和设备维护、运营一体化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扩展和延伸,并涌现出一批典型“双总”企业。

  正泰电气提出从“卖单一产品”转向“卖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目标,通过“EPC+能效管理、电力运维及金融”的新商业模式,推出电力运维“泰无忧”产品,即通过自主研发的“N@VI cloud”能效管理平台,以及加装了智能化组件的变压器、开关柜等电气产品,为用户提供从融资租赁、安装调试、运行检修、节能增效到升级迭代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正泰电气总裁陈成剑说,这一新模式与国家电网最近提出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战略不谋而合。“正泰将抢抓能源互联网发展先机,在向解决方案、系统总包和电能服务转型的征程进一步提速,加快全球市场布局。”

  “双总”业态也为传统国企带来新机遇。主营化工产业的上海华谊集团将原来的服务性业务分离重组,组建华谊工程公司,通过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发展,逐步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接轨,先后在越南、刚果、沙特和俄罗斯等承建项目,通过不断整合内外资源,努力使服务业向两端延伸,逐渐把项目规划、咨询、自主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设计、采购、装备制造、建安施工、开车培训、运保检维修、生产及安全运行体系建设等服务纳入“双总”服务,使其价值链进一步延伸和增值,目前已累计完成国内外工程1300多项,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如今,上海“双总”企业已实现五大“转向”:产品和服务从国内转向国外市场,工程总承包形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承包,承担项目角色已从配角逐渐转向主角,企业主业拓展从原产业逐渐转向新型多元产业。

  功能区实现高强度产出

  从烟囱林立的传统工业园,到如今上海唯一的产业基地,上海市北高新园区历经26年发展,在体量仅3.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全市开发区排名第二位的单位土地产出强度。而这背后的秘诀就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而,这块园区还有一个名字“上海市北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近年来,功能区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融入上海国家综合试验区建设,顶尖智库、高端人才、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园区内集聚了近200家企业,涉及政务、医疗、汽车、教育、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应用领域,成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力量。目前,功能区拥有年均上缴税收100万元以上企业122家,上缴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51家,上缴亿元以上的企业13家,另有上海数据港、格尔软件、天诚通信、风语筑等4家企业成功在主板上市。

  这只是上海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载体,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正在上海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已形成40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超过5000公顷,集聚了2万多家企业,单位土地面积营收超过350亿元/平方公里,漕河泾松江、漕河泾浦江、张江集电港、东方美谷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末,上海将建设近百家、占地超万公顷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形成“一体二带三区”功能区集群。“一体”即新城产城综合体;“二带”是指外环金腰带、长三角产业结合带;三区为老工业基地调整区、中心调整区和制造基地配套区。

  除了载体建设,上海独创的“双推”(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工程,也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领先全国的助推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表示,“双推”工程采用“政府贴一点,平台让一点,中小企业自己出一点”方式,鼓励中小企业采购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上平台、用平台”,同时激励各类创新型企业服务平台加快市场拓展,立足上海服务全国。9年来,上海共遴选培育“双推”服务平台近80家,支持上海中小企业依托“双推”平台“触网”达2万家。在大宗交易、五金机电、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服务平台,如欧冶采购、海智在线、物流汇、牵翼网、震坤行工业品超市等。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