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筑产业逆势飞扬奏响奋进凯歌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1-24

  平地筑起万丈楼,荒凉转身为繁华。大地无垠,建筑工人用勤劳的双手、宽厚的臂膀,筑就美丽的城市、宽阔的道路、平坦的桥梁,用辛劳把世界变得更美好。在合肥这片热土,成长起一支支素质高、信用好、技术精、业务广的建筑队伍,推动合肥建筑产业迅速崛起。

  尤其是近几年,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合肥建筑行业却一枝独秀,逆势飞扬,奏响了绚丽多姿的奋进凯歌。以2015年和尚未过完的2016年为例,合肥建筑业均创利税53.79亿元以上。2015年,合肥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39.18亿元,同比增长3.16%,产业规模占全省半壁江山,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37%,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位。

  特级资质企业数2年内3家变10家

  得益于讲信用、争先进、求发展的大环境,近两年我市建筑业涌现出一大批信用、发展取得双赢的明星企业。

  ——中国科大讯飞公司,是一个拥有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的科技型施工企业。近年来,凭借着“说到做到、我有人无”的优良信誉,占省内、涵中国、向海外,成为全国建筑智能化施工企业的“领头羊”。2015年,企业总产值达10亿元。

  ——安徽鸿路钢构公司、安徽富煌钢构公司,均是房建总承包、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由于诚信经营,质量品牌过硬,目前企业享有良好的知名度。“富煌钢构”现已发展成上市公司。

  ——安徽三建公司,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信用锤炼,内部管理、生产经营不断上台阶。今年初,安徽三建申请资质升特一次成功。今年1-9月,企业生产总值已达90亿元,成为全省著名建筑业企业。

  ——安徽华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依靠企业高精尖人才储备、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化应用和工程业绩、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等综合信用实力,成为安徽省及合肥市第一家晋升特级资质的民营施工企业。

  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市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数由2014年底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10家11项,占全省总数的71.4%,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成绩远不止这些。

  近年来,合肥建筑企业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在国内各级评比中屡获大奖。“十二五”以来,合肥建筑企业共创“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全国装饰奖”工程30余项,创“黄山杯”166项、“琥珀杯”和“庐州杯”600余项、“国家AAA级诚信工地”32项、“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13项。

  难能可贵的是,在建筑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表现突出。近年来,全市建筑业质量安全形势平稳,杜绝了较大事故的发生,企业创优争先积极性明显提高。

  建筑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5.63%

  “十二五”期间,建筑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建筑业产值3439.18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产值累计达到14122.8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13.35%,年平均增长率为25.63%;全市等级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房屋竣工总建筑面积34063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增长 141%。合肥市建筑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建筑业产值占全省“半壁江山”,保持全省第一的位次,并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5年全市外省完成产值为869.62亿元,“十二五”期间外埠市场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3331.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2.31%。2011-2015年,全市省外建筑业产值从455.95亿元提高到869.62亿元。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2015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为6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37%,“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累计达到293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52.41%,年平均增长率为20.34%。2015年全市建筑业入库地税达到53.79亿元,建筑业利润总额为128.45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49.5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19倍。“十二五”末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数为104.7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52.25%。建筑业成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截至2016年9月累计,我市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92.7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4%,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0.49个百分点。

  2016年1-9月,累计完成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有2家,产值在50亿-100亿元的企业有4家。我市特级企业10家,占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0.5%,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0.82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5.11%。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合肥建筑产业规模持续增大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合肥市着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资质等级获得大幅提升,建筑业企业资质结构更加优化。

  截至2015年底,合肥市建筑业企业数量达到2300家,较“十一五”末期增加800家。2015年,我市新增2家特级企业、新增3项特级资质,新增35家总承包、专业承包一级企业。截至2015年底,我市具有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总数达到248家,占全省一级资质企业总数的65%以上;其中,一级及以上总承包企业136家,一级专业承包企业112家。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市产值亿元及以上建筑业企业数只有250家,2015年增加到405家。其中,产值100亿元及以上企业数从1家增加到3家,产值50亿元及以上企业从6家增加到12家。

  建筑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随着德国西伟德、中建国际、远大住工等国内外建筑产业化龙头企业陆续落户合肥,我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2014年5月,合肥市被正式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我市先后出台《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合肥市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规划(2014-2020)》。合肥市城乡建委协助编制了安徽省地方标准《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试行)》;制定了《叠合式预制楼(墙)板安装基价》和《合肥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率计算方法(试行)》,组织编制合肥市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技术导则》和《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技术导则》,正积极准备编制安徽省标《内浇外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技术规程》和《装配式住宅全装修技术规程》。

  建筑节能工作卓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提出了“加大节能减排、加快绿色发展、构建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出台了《合肥市“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实施方案》。目前,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同时,为确保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环节得到全面落实,我市率先出台了《合肥市绿色建筑规划方案及施工图审查要点》,2012至2015年间,通过绿色建筑方案审查项目245个,建筑面积4012.8万平米。截至2015年,我市共32个项目获得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称号,建筑面积549万平米;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38个,建筑面积809.63万平米。

  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为了满足合肥市战略转型期的人才需要,我市建筑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层次较为明晰、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人才队伍。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管理人员8.8万人,比2011年增加0.93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2.8万人,比2011年增加3.5万人,中级及以上技工7.7万人。目前,我市各类执业资格注册人员总数达25573人,其中,一级建造师为7654人,二级建造师15000人,监理工程师为2087人。工程勘察类注册执业人员合计3992人,其中,一、二级注册建筑师399人,注册工程师1149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取得非国有建设工程专业职称人数逐年递增,2011年,我市通过社会化评审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共1603人,2015年增至7803人。

  为了不断提高我市建筑工人的从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贯彻住建部《关于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合格证有关事项的通知》(建办人[2015]34号)文件精神,我市正在组织实施各等级各工种建筑工人职业培训、高级工以下各工种的考核工作。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也为合肥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介服务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勘察、设计及监理行业发展平稳,截至2015年底,我市勘察设计类企业217家,其中,综合甲级1家,行业甲级1家,甲级58家,乙级108家,丙级51家;年末从业人员28110人,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17855人,比2014年提高了1%;年末注册执业人员合计3992人,占从业人员的14.2%,其中一、二级注册建筑师399人,注册工程师(包括一、二级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师)1149人。

  截至2015年底,全市监理企业共94家,与2011年的73家相比,企业数量增加了21家,增幅达29%,其中,综合资质3家,甲级42家。截至目前,监理行业从业人数达15373人,其中,注册监理工程师共2087人,相比2011年,增加了932人,增幅达80.7%。监理企业承揽合同额达到224098.1万元,相比2011年的159060万元,增幅达40.89%,监理业务收入178463.43万元,相比2011年的90730万元,增幅达96.7%。

  “十二五”期间,我市招标机构总数已经达97家,同比增加11.5%。其中,甲级企业22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2.7%,同比增加15.8%;乙级企业59家,占全市总数的60.8%,同比增加7.3%; 暂定级企业23家,占全市总数的16.5%;其中,2015年招标代理机构全年营业收入184472万元,同比增加9.6%。

  截至2015年,我市造价咨询企业共189家,其中:本市153家,外地进肥36家。甲级企业53家,乙级企业90家,暂定乙级10家。共有造价师人数2072人,造价员人数9575人。其中,2015年我市造价咨询企业营业收入8.51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图纸审查机构共有11家,主要承接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业务范围,重点审查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审查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深度要求,是否损害公众利益等四方面内容。目前,我市建筑工程施工图纸送审率100%,审查通过率100%。

  截至2015年底,我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共有37家,其中,拥有见证取样资质的30家,拥有专项检测资质的22家。我市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秉承“独立、公正、科学”的原则,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根据市政府、市信用办“创建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工作部署,市城乡建委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用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努力倡导施行“失信惩戒、守信褒奖”,有力促进了我市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和支柱产业地位的发挥。

  早在2009年8月,合肥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网络平台即开通试运行,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实现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互联互通,以及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发布、分析的强大功能,统一组织规划、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奖惩机制。截至目前,平台共录入企业信息8358个,从业人员信息20多万条,工程项目11526个,并通过合肥建设网共发布企业、人员不良信用信息上万条。

  根据信用信息,市城乡建委对建筑企业实施差别化监管,分三类情形公开披露企业、个人不良信用信息。一是通过市城乡建委信用管理系统,记录并公布企业、个人不良信用信息;二是通过市城乡建委门户网站曝光专栏,通报企业不良行为和相关处罚信息;三是对施工企业和建设工地,实行“红黄牌”警告、网上曝光制度。

  在此基础上,市城乡建委积极加强建筑市场相关部门联动, 对不良信用的企业和个人,涉及限制市场行为的,市城乡建委对企业在信用系统进行“封锁”,同时抄送市公管局、建议限制其招投标承揽工程。对其他不良信用的企业和项目,市城乡建委在每年的资质动态监督检查、市场综合执法检查、质量安全现场督查中,作为重点对象予以监管。同时,将企业、个人信用行为与年度评优评奖相结合。

  在对不良信用行为施行惩戒的同时,我市对创优夺杯、资质升级、走出去发展、上规模、科技创新等优良信用和发展好的企业,则予以嘉奖鼓励。2013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作支持建筑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通过近年始终不懈地抓信用建设,有力促进了我市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下一步,市城乡建委仍将定期发布守信失信“红黑榜”,继续与市信用办、市公管局、市重点局等相关部门联手互动,实行联合惩戒,勇作信用创建排头兵。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年平均增幅9.8%,全省首位度45%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在前10名行列。同时,市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省外达到1650亿元),建筑业外向度达到30%以上,力争实现境外营业额25亿美元。此外,四县一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占比力争达到全市总规模的18%以上。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