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集成电路正在崛起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7-17

  芯片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信息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基础性部件。从手机、计算机、汽车,到高铁、电网、工业控制,再到物联网、、云计算……这些领域产品的生产和更新换代都离不开芯片产业。围绕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加快布局,实现了芯片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发展。

  需求牵引,“IC之都”正在崛起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这家国内集成电路封测龙头企业此刻产销两旺,自动化生产线上各种机器有序运转,铿锵和鸣。

  “这台机器是用来切割晶圆的,只要设定好参数,机器将自动完成芯片切割,晶片切割之后,再完成后续封装工序就是一颗颗完整的集成电路。”经过一台全自动晶片切割机前,企业副总经理袁国强介绍,合肥通富微电子专业从事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自2016年投入量产以来,发展节节攀升。目前所有生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每天生产1700万颗集成电路,订单供不应求。

  在袁国强看来,合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这里是全国最大家电制造基地,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和装备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据预测,仅合肥家电、显示面板、汽车电子和绿色能源等产业,每年对各类集成电路的市场需求就达数十亿颗,总额超过300亿元。通富微电看好合肥这个“后起之秀”蕴藏的巨大市场发展潜力。

  “2013年前后,合肥的家电、平板显示、汽车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缺‘芯’问题。那时起,合肥便提出打造‘IC之都’,从市场需求出发谋划‘补芯’,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秦远望说。

  一大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合肥。2017年底,百亿级项目合肥晶合投产,合肥成为拥有12英寸晶圆先进制造厂的城市之一。投资过千亿元的合肥长鑫也进展顺利,正在开展动态存储芯片技术验证投片。紧随其后的,还有深耕细分市场存储设计的兆易创新、集成电路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纪……经过几年发展,合肥芯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发展,初步确立了“以设计为先导,晶圆制造为基础,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建立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如今,180余家芯片企业汇聚合肥,这里已经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全产业链,年产值保持约20%增速,“IC之都”正在崛起。

  去年,我省印发《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吹响了半导体产业加速发展的号角。《规划》明确提出,到2021年我省半导体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300家,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装备和材料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至3家。重点打造以合肥为核心,以蚌埠、滁州、芜湖、铜陵、池州等城市为主体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弧,构建“一核一弧”的半导体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短板凸显,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种类日益齐全。据中国半导体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为6532亿元,201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20%以上的增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存在技术水平不高、核心设备国产化率低等短板。

  “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与先发国家仍有巨大差距。”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对外依存度高,进出口逆差巨大,其中核心芯片还大量依赖进口,CPU、GPU、存储器等高端芯片领域还几乎处于空白。

  “尤其在通讯、CPU等高端芯片领域,进口依存度依然较高。”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虽然在中低端的芯片领域能够基本自给,但是在存储器、CPU、GPU、FPGA、光通讯等高端芯片领域,还主要依赖进口。

  产业化应用也是短板。合肥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视频处理芯片研发设计企业,公司董事长刘伟认为,在平板显示芯片领域,国产芯片虽然技术日趋成熟,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产业化应用仍然不足。虽然国产芯片产品种类齐全,但除在通信领域有突破外,在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很多下游企业更愿意采购进口产品。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