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增7880名外国人才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6-20

  造就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要实现这些目标,成都需要最强大的助推器——科技力。而科技力的提升则取决于科技人才智慧汇聚。

  自2017年《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简称“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成都大力吸引高、精、尖科技行业企业、人才前来落户,以科技人才的聚集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其中,成都市科技局(市外专局)作为服务科技人才的“排头兵”,在构建校院企地协同创新体系,为科技人才双创提供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新生态

  打造校、企、地共同体

  高校是科技人才的“聚宝盆”和“发动机”,为了充分激发高校科技人才的双创动力,成都市科技局(市外专局)不断探索校院企地合作新模式,持续引进重大科技项目,打造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创新共同体。

  2017年9月,在成都市科技局(市外专局)的支持下,成都市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场会在四川大学举行。会上,由西南交通大学发起成立,包含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2家成员单位的成都市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成立。

  其中,作为率先试验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西南交大,截至2018年12月,已有2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2018年7月,“新能源空铁”首条商业运营试验线在成都市大邑县开工。而新能源空铁的技术之所以能够从该校翟婉明院士团队的实验室顺利走出,从研发到市场化一路畅行无阻,用翟婉明自己的话来说,“离不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新业态

  形成环高校经济圈

  成都市正与在蓉高校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群落。目前,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6个环高校经济圈已获得立项支持,共培育创新团队460个、新增高校成果转化项目790个、共注册科技型企业471家。据了解,到2022年,成都将打造10个环高校经济圈。

  在市校战略合作方面,成都市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域内外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科技产业园区。成都还梳理确定了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工业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2个重点项目,台账式推进产业功能区校院企地创新合作项目建设。

  同时,成都市科技局(市外专局)与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在蓉高校一同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筹划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百校千企大对接”三类活动。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举办9场活动,共组织585家企业与5家高校院所的512项科技成果,以参观成果超市、路演等形式进行了对接,促成71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订35项合作协议。

  强服务

  高层次人才项目获超4千万资金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科技局(市外专局)了解到,自2017年人才新政颁布实施以来,为了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校院所人才和青年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先后安排资金4135.35万元,支持高层次人才项目32个、高校院所人才项目82个;为28名青年大学生创业提供全额贴息贷款1390万。

  同时,成都市科技局(市外专局)先后出台《成都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发展科技金融支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解决科技型企业首投、首贷困难问题。

  截至目前,“科创投”已建立天使投资基金13支,基金规模14亿,完成投资项目95个,投资总额6.44亿;“科创贷”已累计为1983家(笔)科技企业利用其股权、知识产权、信用等获得信用贷款43.09亿元。

  在今年5月举办的菁蓉创享会·科创贷银企对接会上,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去年6月,科创投旗下天使投资基金对公司进行了700万元的天使投资,公司因此得以抓住市场机遇,改善生产、拓展市场,快速发展壮大。”目前,该公司已入选成都“未来独角兽”计划,估值达20亿元。

  此外,成都共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型孵化载体200家,面积594万平方米,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不低于半年免租期,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产业生态孵化体系。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实现企业不同阶段的服务需求与服务机构服务产品的精准对接和交易,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