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促进四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2-21

  随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2018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10112.75亿元,同比增长13.3%,旅游业迈入“万亿级”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围绕建设文旅强省目标,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文化旅游是指文化与旅游两大领域的并集,以及两大领域在融合中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指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要素、产业、市场层面的共性,有效整合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职能,全面提升区域文化旅游供给能力、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所有活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旨在解决当下存在的文化、旅游“两张皮”问题,增强文化和旅游的互补性有机性,推动文化和旅游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构建新时代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代化体系,应将四川文化精神特质贯穿其中

  巴蜀文化充分体现了巴山蜀水刚柔相济的精髓和要义,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特点。

  四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禀赋,以全新的理念定义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外延,确定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将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消费场所、文化艺术产品、文化创意设计、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旅游商品和市场等,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聚集资源,从而为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和文旅产业竞争力奠定扎实基础。

  “巴蜀文化”的命名是由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卫聚贤于1941年首次提出来的,作为中华文明史重要构成的巴蜀,其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

  从经济基础看,近年来宝墩遗址等考古研究证明,成都平原可能是早期稻作文明的产生地之一。川东巴人则多位于河谷及丘陵地区,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直到唐宋时期都是如此。蜀地的农业经济与巴地的渔猎经济显然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

  从上层建筑看,蜀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不仅有以大禹、李冰治水著称的农耕文明,而且有发育较早的工业和商业,是我国天然气开采、雕版印刷术、纸币等最早的起源地。在三星堆、金沙文化时期,古蜀有比较发达的神权和礼乐制度。天地人“三德”和合共生的文明内涵,是巴蜀文化之根脉和本质特征。知天道、守天时、循地理、重教化、讲仁德,构成了巴蜀文化核心根脉。一是以落下闳(前156—前87年)创制《太初历》,提出浑天说为代表,总结究天人之际成就,为巴蜀文明乃至中华民族制定了“天德”公理。二是以蚕丛鱼凫、李冰父子为代表,遵循地理规律,治理生存环境,构建了“天之府库”的美好基础,使地之滋养之得发挥到极致。三是以文翁化蜀,教化比于京师比于齐鲁为标志,蜀地“文章冠天下”,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巴蜀文风之盛历经汉唐宋明清。

  巴族是一个沿水而居、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善于驾舟、习于佩剑。《华阳国志》记载:“其人勇敢能战。”与巴人的强悍相比,蜀人则显得更为精明。《华阳国志·巴志》说:“巴有将,蜀有相也。”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